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粥左罗:在北京有房有车了,但我却受够了这种工作,想去干体力活!想回老家生活!
2025-08-20

人常常羡慕没走过的路,却忘了自己脚下的风景。

这一句话,足够把全文点破。粥左罗的文章,看似在讲互联网人想要逃离办公室去干体力活,实则是在提醒我们,人生的另一种选择,并不必然更轻松、更完美。人总是因为当下的疲惫而幻想别处的美好,但所有的生活,本质上都有它的艰辛与甜蜜。修行不在于逃离,而在于看清,看清了,就不会再被虚幻的向往牵着走。

起初,很多人读到“在北京有房有车了,但想回老家干体力活”时,会有一股共鸣。谁没在深夜加班时幻想过:要是回到山里种地该多好?要是每天只管锄草浇水,不看消息不回邮件,那该多自在?文章一开篇就点破了这种心情——连年入几千万的老板都常常想放弃,可见这种想逃离的念头,并非底层人特有,而是贯穿于所有人的内心。谁都想走一条更轻松的路,谁都在羡慕别人过的日子。于是,粥左罗直言:“讲出来很重要”,这就像修行中“照见”的第一步,不再遮掩,把脆弱、疲惫、真相摊开说,才不会被假象困住。

承接下来,他开始铺陈自己的人生历程。住地下室,到买房买车;在北京打拼,到春节回云南老婆老家,看到二叔的果园与山水。他写得具体生动,仿佛我们也站在那院子里,看见山下的公路与远处的集市,闻到甘蔗的清甜,听见鹅的叫声。这些描写之所以动人,不只是因为美景,而是因为映照出了内心的向往。一个在都市里被信息和压力淹没的人,站在田园里,仿佛立刻有了新的呼吸。于是他甚至忍不住说:“你喜欢这个给你住了。”我们心底也都在回应:如果真能这样过日子,该多好。

可他没有停留在这种浪漫想象。他说,为什么我们经常幻想另一种生活?因为我们在已有的东西上挑缺点,却在未得到的东西上找优点。写字楼里的996、信息轰炸、办公室政治,都让人觉得痛苦,于是便美化“下地种田”的那份纯粹。但人心本就如此,永远在“已有”里失落,在“未得”里沉迷。这个分析一出,就像一盆冷水把我们从幻想里泼醒。真正的痛苦,不在办公室,也不在田野,而在心里的贪——既想要安稳,又想要自由,既想赚大钱,又想无压力。人心若不看清这一点,无论身处何处,都一样焦虑。

顿悟在文章中显得格外深刻。他并没有直接否认体力工作的价值,而是逐一拆穿幻想。他说体力活未必健康,重复弯腰、长期劳作,同样会落下病根;说体力活也有KPI,咖啡店、服装店、民宿,哪有真正佛系的生意;说体力活竞争更残酷,送外卖、开滴滴,也要拼速度、拼单量;说体力活也有政治,摊位要和摊主、城管周旋,工地更江湖,更残酷。更关键的是,他提醒我们,体力工作容易让学习力和成长停滞。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,一旦缺少学习的必要性,能力便逐渐退化,再想回去从事脑力工作,就可能难以为继。

读到这里,顿悟的力量油然而生。原来我们向往的那片田园,并不是天堂,而是另一种地狱的入口。办公室里的烦恼和田野里的劳累,不过是不同的面具。生活没有完美的选择,每一种方式都有痛苦与幸福,大体相当。这就像他在西藏旅途中的体会:与货车司机同吃同睡,与官员同车同行,表面看差距天壤,可走进内心,大家的焦虑与希望,其实一样。没有一种人生值得过度羡慕,也没有一种人生真的不堪。真正的智慧,在于看见:你所羡慕的别处,也有人正竭力逃离。

到了最后,他把道理落在一个明理的收束上: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职业、完美的生活、完美的人生。学会从自己已有的东西上寻找优点,学会在当下的生活里发现幸福感,才是唯一不被欺骗的修行。若在办公室里找不到价值感,你换去田野也会焦虑;若在当下找不到幸福,你换一种生活方式也一样迷茫。人生的关键,不在逃离,而在“看见”。看见自己的贪,看见自己的盲,看见自己正在浪费的幸福。这一刻心若安住,即便在拥挤的地铁里,也能感受到自由;即便在键盘声中,也能尝到生活的甘甜。

这篇文章写在当下,是因为越来越多人在精神疲惫时渴望换一种生活。粥左罗并不是打击这种渴望,而是提醒我们:别让虚幻的期待蒙蔽了双眼,别让未得的幻想遮住了已有的幸福。他是在呼唤一种更稳、更清醒的活法。修行的路不在远方,而在脚下。你能在当下找到价值,便不会再执念于另一条路是否更好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书籍:《活下去的理由》([英]马特·海格著,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,2017)。书中写他在抑郁深处仍学会发现生活的意义,与本文所讲“在已有中找幸福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