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莫言:不经历点烂事,那算什么人生
2025-08-20

人生的滋味里,甜是少数,苦才是常态,但正因为苦难与烂事的磨砺,人才会慢慢长出力量与光亮。读到这里,也许有人心里一颤:难道我们这一生注定要被烂人烂事缠绕?其实,文章的主旨恰好相反,它要告诉我们,正是这些不堪的经历,才让人从愤懑、挣扎中走出,逐渐变得宽阔与坚韧。若没有伤痕,何来清醒?若没有暗夜,何见光明?所以今天的文字,不是要教人如何怨恨,也不是要劝人麻木忍受,而是想点亮一盏心灯,让你看到,人生里那些破碎与泥泞,其实都在塑造一个更完整的你。

小时候我们都渴望过无忧无虑的生活,总觉得只有没有争吵、没有背叛、没有打击的人生才算圆满。然而走到后来才明白,世上哪有这样的坦途?生活就像一条河,河床里有碎石,有泥沙,有漩涡,哪怕你小心翼翼,也免不了被撞得遍体鳞伤。可是正因为如此,那些被水流冲刷过的石头,才会变得圆润光滑。人不也是这样么?遇到小人挑衅时,忍耐不代表软弱,而是一种看破的智慧;遭遇不公打击时,不再纠缠,反倒是一种自我解脱的勇气。与其说“烂人烂事”是毒药,不如说它们是逆风里的磨石,让人的心性一点点被打磨出光亮。

在生活里,谁没有遇过让自己愤怒不已的人?他们可能小肚鸡肠、睚眦必报,甚至专门挑衅你,看你难受才觉得心满意足。面对他们,你若逞一时之快与之较劲,便会被拖入泥潭,最后两败俱伤。聪明的人懂得抽身,明白所谓的赢,其实不是嘴上占便宜,而是心中无波澜。尼采说过,凝视深渊太久,深渊也会凝视你。如果我们总盯着烂人,不仅得不到清净,还会渐渐失去自己。就像莫言在小说里写到的,他宁愿忍下无端的指责,也不愿陷入无休止的争辩,因为他知道,真正的胜利是保持内心清明。人这一生,遇见的每个人都像一面镜子,烂人不过是来提醒我们,不必与泥泞纠缠,要把眼光放向更高更远的山。

再说那些难以释怀的烂事。有人童年时被羞辱,几十年后依旧无法原谅自己;有人年轻时遭遇不公,半生都活在怨恨的阴影里。其实,真正的痛苦不是烂事本身,而是我们反复拉扯旧伤,放不下的执念。莫言的母亲说过:“那个打我的人,与这个老人,并不是同一个人。”这句话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长久以来紧锁的心门。人生的时间有限,若总翻旧账,旧伤永远不会结痂。放下,不是原谅伤害,而是选择不再背负它走下去。一个人若总在回忆里自我消耗,就像背着沉重的石头走路,越走越累;而把石头放下,才能腾出双手,去拥抱新的阳光与风。

到了这里,我们或许能慢慢悟出一个道理:不经历点烂事,人生便缺了重量。饥饿让莫言懂得土地的厚重,贫困让他笔下的人物更加真实;诋毁和辱骂没有击垮他,反而让他更从容地面对世事。杨绛、汪曾祺、木心,他们都曾被逼到人生的低谷,但却把苦难当作另一种书卷,用生命去读,也用生命去写。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,烂事不是人生的污点,而是通向成熟与智慧的必经之路。痛苦并不剥夺人之为人的尊严,反倒让人更懂得温柔与慈悲。就像破碎的瓦罐,重新拼合之后,会留下裂痕,但正是裂痕里透出的光,才最动人心弦。

人生这场修行,从来不是求一条平顺大道,而是学会在坑洼之中稳住脚步,在风雨里依旧前行。遇见烂人,不必纠缠;遭遇烂事,不必执念;纵然命运百般刁难,也要在泥泞里开出花。正如杨绛所言,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,终会在记忆里泛出金边。生活里没有谁能完全避免痛苦,但每一次跌倒、每一次挫折,都是灵魂的修行。所谓圆满,不是从未受过伤,而是带着伤痕依旧能够微笑。凡是经历,皆是成长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(维克多·弗兰克尔著,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)。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在纳粹集中营的极端苦难中,如何找到活下去的意义,堪称与本文主题呼应的经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