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学会不与人争辩,你就赢了!
2025-08-20

学会不和人争辩,其实是学会护住自己的心。

人活在世间,张口说话容易,闭口沉默却难。小时候我们急着学说话,谁都要争个对错;长大以后才发现,嘴巴越利,心里越累。生活里的争辩,多半不是因为大道理,而是因为一口气。你想证明自己对,对方偏偏不肯服气,于是针锋相对,最后没有赢家,只有满地鸡毛。争辩像挠痒痒,挠的时候带着几分快意,事后却越挠越痒,皮肤发红,心里发闷。到头来,不是对方受伤,就是自己窝火。学会在关键时刻收起话头,不与人争锋,反而能守住一份清明。就像古人说的:“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”真正懂得的人,不需要用舌头去击败别人,他的安静就是最好的回答。

有时候,我们看见别人不公的评论,会忍不住要解释几句,好像多说一句就能把误会澄清;可是解释到最后,却发现对方根本没有要理解的意思。正如莫言的故事,他吃得多,有人讥讽他贪吃;他吃得少,又有人笑他做作。你怎么做都是错,因为他们的眼睛带着偏见。心存偏见的人,看世界就像透过一片有色眼镜,白的也能说成黑,善的也能挑出恶。他们嘴上得胜,却输掉了格局。对这样的人,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辩。你若跟他较真,只会把自己拉进泥潭,让他站在高处看你笑。人生有限的光阴,不该浪费在无谓的口舌之争里。

有些人不是偏见,而是糊涂。糊涂并不是指他们笨,而是心里不愿意透彻,凡事“就是这样”,不想也不愿再多一步思考。《红楼梦》里的迎春就是如此,别人替她争公道,她却一副漠然的样子,结果换来一生悲苦。你对糊涂人说理,他听不懂,也懒得懂。你再耐心解释,他也只会用一句“本来如此”来堵你。跟糊涂人争辩,就像和一个装睡的人叫嚷,越吵越累,越说越空。孔子说:“不可与之言而言,谓之失言。”面对糊涂的人,智慧就是不说,把口闭住,把心安放。懂的人不用你说,他自然能懂;不懂的人,说到天荒地老,也不会点头。

无知之人更是如此。庄子写大鹏展翅九万里,蜩与学鸠却笑它不必如此辛苦。井底之蛙只看见头顶一轮天,它无法理解大海的辽阔。认知的高低,决定了眼界的远近。你若与见识有限的人争论,他会用自己那一点点经验来否定你的见识。你辩得越多,他越觉得你可笑。与其证明天空有多大,不如安安静静做自己的飞鸟。正如那窄桥上的故事,一个人说从不让狗,另一个人微笑着侧身相让。聪明人不必赢口头之快,因为真正的赢,是心里的自在。

当我们终于看清这一点,就会明白,不与人争辩并不是退缩,而是心境的提升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从来不在无谓之处逞强。他们懂得收放,懂得选择。他们会在必要时与智者探讨,思想碰撞,受益无穷;但在遇到偏见、糊涂或无知时,他们宁可沉默,宁可转身。因为他们知道,嘴上的胜利毫无意义,真正的胜利是守住心的安定。放下对错的执念,放下说服的欲望,把心力留给读书、留给思考、留给成长。人生不是和别人争高低,而是和自己争清醒。

到最后,人与人之间最大的智慧,不是赢得一场辩论,而是活得通透。不在别人的眼里活,不在别人的嘴里活,只在自己的心里安放自己。周国平说过,每个人生来都有属于他的位置,那是独一无二的,不必与别人比较,也不用和别人争辩。找到那个位置,认领那个心安,就是最大的自在。与其口若悬河去辩个是非,不如低头喝茶,看书一卷,心里自有天地宽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《少有人走的路》(M. 斯科特·派克著,江西人民出版社),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自律、成长与内心自由的智慧,能帮助人理解“为何不必和他人争辩”,并学会与自己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