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批被AI抢走饭碗的人,是他们
2025-08-20
饭碗真的不会被AI抢走,它只是逼我们换一种吃法。
文章所讲的原画师、插画师、程序员,他们的焦虑是真实的,AI的冲击也已经发生了。广州的外包公司因为AI裁掉了三分之二的原画师,北京的程序员担心十个人的活一个人加ChatGPT就能干完,美术生开始考虑转型去当老师或博主。这些场景,让人直面一个问题:当AI以更快更廉价的方式做出原本需要人力完成的工作时,人该如何安身?这是文章提出的核心。它在当下被写出,是因为人类正在集体进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,而这种转型的第一刀,已经落在了那些依赖重复技能的岗位上。
但仅仅把AI视作“抢饭碗”的敌人,是一种过于单薄的看法。文章也在提醒我们,AI很难完全取代人。资深原画师之所以还没被裁,是因为他们能做“AI做不到的后期细节”;文案策划之所以还安全,是因为写作不是拼凑,而是需要理解场景、部门合作和人性微妙;程序员真正的价值,也不是会几行代码,而是理解业务、提升效率、解决问题。这些就是AI所不能替代的部分。换句话说,低水平的重复劳动被淘汰,但创造、判断、协调、创新,这些依旧牢牢在人手中。
顿悟来自文章中几位受访者的态度转变。有人因为焦虑而整日盯着AI生成的图和别人炫耀的作品,陷入自我怀疑;有人索性转型,去找新的舞台;也有人选择和AI合作,把半成品喂进去,再由自己加上情感与细节。后者让我看到一种新的可能——AI不是替代,而是放大。正如有人说过,照相机刚出现时,很多画匠以为自己要失业了,但最终消失的只是低水平的肖像画匠,留下来的却是那些能创造全新艺术形式的画家。同样的规律正在今天重演。AI逼迫我们放下“手工饭碗”的执念,却也让我们看到人性中不可取代的独特。
所以,明理在于:与其害怕被替代,不如思考自己与AI结合能生出怎样的新价值。真正的风险不是AI,而是人停滞不前。未来不会需要“只会画图”的原画师,但会需要懂得设计逻辑、能与AI协作、能在机器的草稿上加上人类情感的艺术家。未来不会需要“只会写代码”的程序员,但会需要能将技术与商业结合、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师。未来不会需要“流水线的文案”,却会需要能把品牌灵魂说出来的讲故事的人。我们要做的,是在AI提供的加速器上,重新寻找属于人的深度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李开复《AI·未来》,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。书中不仅分析了AI技术的走向,还深刻探讨了哪些行业会被取代、哪些能力会被放大,为我们理解当下的变局提供了清晰框架。ISBN:9787508691591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