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王思聪的35岁危机
2025-08-20

三十五岁,不只是年纪,更像是一面镜子,照见一个人如何走路、如何思考、如何选择。

王思聪三十五岁,他的故事之所以被人热议,不在于他是谁的儿子,也不在于他曾经的张扬与放纵,而在于很多普通人也在这个年纪里,隐隐感受到同样的焦虑。三十五岁,对打工人来说,是职场的分水岭,是被裁员的敏感线,是拼命想证明自己却常常力不从心的阶段。对企业继承者来说,更是承上启下、能否突破家族影子的关键节点。于是,当公众看着王思聪,我们其实是在看自己,在看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如何面对“中年将至”的逼问。

回顾王思聪的前半生,可以说是光鲜与挫败交织的写照。他有足够的起点,拥有足够的资源,也确实展现过聪明和胆识:IG夺冠时,他被无数年轻人奉为电竞教父;投资版图鼎盛时,他手握几十亿身家,仿佛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娱乐帝国。然而风光退去,熊猫TV的崩塌、普思投资的亏损,让人看见了另一个面貌:资源再多,思路若不稳,结构若不清,也会摔得很痛。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,而是所有“New Money”家族普遍会面对的阵痛。财富可以快速聚拢,但能否沉淀为文化与制度,才是决定能否跨越时间的关键。

顿悟往往来自对比。美国的洛克菲勒、沃尔玛家族,欧洲的爱马仕、欧莱雅,日本的金刚组,之所以能从“新贵”走向“Old Money”,不只是因为钱,而是因为他们懂得把财富变成制度,把企业变成可以代代延续的共同体。而在我们熟悉的环境里,太多的富二代三代沉迷于个人欲望,耗散于内部纷争,终究把机会拱手让人。王思聪若真要跨过三十五岁的关口,他需要的不再是“怼天怼地”的个性张扬,而是能否在跌倒之后,认真建立自己的方法论。是看清自己能做什么,愿意做什么,而不仅仅是父辈留下了什么。倘若他能把失败视作财富,把责任当成修行,也许三十五岁正好是新的起点。

明理之后,我们才懂得,这不只是王思聪的危机,而是我们共同的命题。三十五岁,是一个人要学会把“拥有”转化为“守护”的年纪。守护的不是财富,而是方向;守护的不是表面光鲜,而是心中的清明。New Money要走向Old Money,需要的不只是更长的时间,更是更深的心力。对于普通人来说亦然,三十五岁的焦虑,不是提醒我们被淘汰,而是提醒我们:不要只顾眼前的职位和薪水,要学会积累能跨越时间的东西。那可能是学识,可能是品格,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。财富与地位会来来去去,唯有能沉淀下来的东西,才能真正带我们走过岁月的考验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富不过三代:家族企业的兴衰之道》,作者威廉·丹克(William Danco),机械工业出版社,2010年出版。本书基于大量跨国家族企业研究,揭示了从“新贵”到“老钱”的真正挑战,能帮助理解王思聪之类故事背后的普遍规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