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挣不到钱,可能是因为不够「臭不要脸」
2025-08-20
钱其实不坏,坏的是我们不敢承认自己想要钱。
文章围绕“孔乙己的长衫”展开,借助古代文人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气节,揭开当下很多人对金钱的矛盾心理:既渴望,又羞耻;既想抓住,又怕别人看见。它提出的核心问题是:为什么我们挣不到钱?答案并非简单的“能力不足”,而是我们和金钱的关系出了问题。作者指出,有的人不敢花、不敢停、不敢示弱、不敢承认,结果陷在自己制造的困境里。于是文章回答了一个关键:真正的富足,不是钱多少,而是敢不敢爱钱,并且把爱钱和爱自己统一起来。为什么在当下写?因为“孔乙己的长衫”不仅是个网络热梗,更是当代年轻人面对就业困境与自我价值感时的隐喻。它提醒我们,旧的文化骄傲如果不能化解,可能就会成为与金钱对抗的枷锁。
起的时候,我们从“孔乙己的长衫”出发,看到许多人被困在类似的心理中。一边是世俗要求的“体面”,一边是现实要求的“生存”。从小我们听陶渊明的故事,觉得不折腰才高贵。可当年少的我们心里也有过偷偷的疑问:不折腰,家人怎么办?但那声音无法说出口,因为环境告诉我们,气节比五斗米更值得歌颂。于是,金钱在潜意识中变成了羞耻,变成了屈辱的象征。长大以后,这种冲突并没有消失。有人赚到了钱,却不敢花,总想着省,总想着攥紧;有人拼命赚钱,不敢停歇,好像停下一天就会全盘崩塌;有人没钱,却要摆出一副有钱的样子,用虚荣换取尊严;还有人嘴上说“视钱如粪土”,其实内心里比谁都渴望。这样的四种模式,其实都指向一个共同的问题:我们和金钱的关系是扭曲的。钱,本该是工具,却被我们当成衡量自尊的镜子。于是,钱就不再单纯,它带着羞耻,带着恐惧,带着假装。我们挣不到钱,其实不是钱不愿意来,而是我们自己挡住了路。
承的时候,文章进一步揭示:不敢爱钱,就像不敢去爱人。爱意味着承认需要,意味着袒露自己。当一个人从小在充满回应的爱里长大,他会自然地相信自己值得,于是也能自然地接受金钱。他赚钱时不惭愧,用钱时不内疚,因为他知道自己配得。而如果从小得到的爱是忽冷忽热、带着羞辱的,那么他长大后看待金钱的方式,也会带着同样的伤口。他要么假装不需要,其实心里渴望;要么疯狂追逐,不给自己喘息;要么干脆对钱冷漠,失去了动力。钱和爱,本是相通的。正如有人说过:“钱流向不缺钱的人,爱流向不缺爱的人。”当你内心充盈,钱也会愿意靠近你;当你内心匮乏,就算手里抓到一点,也会觉得不够。知乎上那个初中生的故事,五毛钱的羞辱,变成了一生的阴影。钱被母亲扔在地上,他从此对花钱产生仇恨。那一瞬间,他不是在拿钱,而是在拿起耻辱。很多人何尝不是这样?过去的伤,变成了今日的拦路石。于是,明明有能力,却不敢真正让金钱流入自己的生命。
顿悟的时候,真相浮现:钱不是敌人,自尊也不是敌人。真正的矛盾,是我们把两者对立起来。其实,一个人若能内心安稳,他不会因为承认爱钱就觉得低贱。恰恰相反,他敢说“我喜欢钱”,也敢说“我值得钱”。这才是高自尊的表现。内在自尊足够的人,脱下孔乙己的长衫,也依旧觉得自己尊贵。他既不会把钱看成肮脏,也不会把钱看成唯一。他明白,钱是工具,可以用来交换更好的生活,可以用来支持爱的人,也可以用来滋养自己的成长。内在自尊薄弱的人,才会陷入“要么假装清高,要么疯狂追逐”的两极。钱从来不是羞耻,羞耻的是我们自己不敢承认欲望。正如修行中常说的,面对,才是化解。勇敢面对自己和金钱的关系,把渴望看见,把羞耻放下,钱才会真正流向你。
明理的时候,我们看见更深的答案。追钱不是错,错的是把钱当成全部。远离钱也不是高贵,错的是用“清高”掩盖匮乏。真正的自由,是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,不管有没有钱,你都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。钱多的时候,你能享受,也能分享;钱少的时候,你依旧安然,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价值。内在充盈,钱包自然跟着充盈。这不是玄学,而是顺势。当你能安然面对金钱,不再用羞耻或骄傲来捆绑它,赚钱的过程就会轻松,花钱的体验也会温柔。到最后,你会发现,财富与尊严并不是敌人,它们本就该并肩而行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阅读:《金钱心理学:为什么你总是缺钱又花钱?》(The Psychology of Money),作者摩根·豪瑟尔(Morgan Housel),中信出版社,2022年出版。书中通过行为心理学视角,揭示了人们与金钱关系中的种种偏差,和本文主题不谋而合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