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效人士的7个坏习惯
2025-08-20
高效不是更快,是让锋利学会收放。
我把目光落在“高效人士的七个坏习惯”上时,心里忽然亮了一下:坏并不总是坏,它们像刀背上的另一道光,若握得稳稳当当,就是行路的镰刀;握得急急躁躁,便是割手的利刃。文章里说功利、单调、成就焦虑、挑剔环境、咄咄逼人、A型行为、为人苛刻,这些像一串沉甸甸的词,带着灰影子,也带着火星子。它们回答的核心问题,其实不在“要不要高效”,而在“用什么心去高效”。为什么在当下要写?因为我们正处在节奏越拧越紧的年代,效率被捧得高高,心却被压得扁扁,许多人在“更快更满”的日程里,渐渐忘了“为何出发”。当下的焦灼,让这面镜子来得正巧,像雨后的一阵风,吹开窗纸,叫人照一照自己的眉眼与方向。
先说那一丝被称作“功利”的火。功利,本是取法明晰:目标与手段紧紧相扣,不做无用功,不走冤枉路。火点在灶台上,饭熟得快;火落在草堆里,遍地焦黑。功利之善,在于知所趋向,像把地图摊平,把远近、轻重、缓急摆成格子,脚步不乱,心也不乱。功利之险,在于把万事万物都换算成筹码,人与人之间只剩“值不值”,风景也只剩“有用没用”。于是合作多了,朋友少了;成果多了,欢喜少了。若要这火不乱窜,须在“利”的后面加一横,写成“义利之衡”:做成事,也做成人;得利益,也得意义。这样,目标还是目标,方式却多了一点温度。
再说“单调乏味”。高效人士的“单调”,常来自毅力。毅力是什么?为了长远目标克制欲望,跟自己较劲的能耐。克制得久了,生活像被削去花边,剩下干干脆脆的主线。主线固然要紧,可人生不是只有主线。若把所有喝咖啡、看云、发呆、闲聊都并入“谈事”,连笑也只当“破冰技巧”,那笑意就变淡、变硬、变扁。单调的根不在“少生活”,而在“无感受”。一个人可以忙,但要让心有回声;可以满,但要让杯有边。日程表之外,给自己留三寸清风,哪怕只是一条慢走的小巷、一段无所事事的黄昏,让神经松一松,让热爱回回巢。
说到“成就型焦虑”,它像紧绷的弓弦,一方面让箭走得直直快快,一方面也最容易断在暗处。焦虑不全是敌人,它提醒我们“眼下有事、不可懈怠”;可当它变成自我价值的唯一来源,便日日把人推向“未完成”的悬崖。如何不被焦虑拖着跑?把“成就”从“我是谁”的祭台上轻轻挪开,安在“我做了什么”的工作台上。把“成就感”改名“完成感”:该准备的准备好,该复盘的复盘好,该放下的放下好。让每一次投入都有止、有界、有期,就像潮水,来得整整齐齐,退得干干净净。
“挑剔环境”的影子,其实带着勇气的亮。有人归因于外,叹天意弄人;高效之人多归因于内,相信事在人为,于是喜欢改造环境。改造本身不是错,错在把“改造”当“征服”,把“不合我意”当“不合道理”。当变革对时对势,他们是急先锋;当时与势不合,他们若仍“横刀立马”,就很容易与众相抵。此处的术,在一个“共”字:与其单边改造,不如共创规则;与其硬拗,不如软化路径。能动与顺势并举,才是真功夫。
“咄咄逼人”与“为人苛刻”,看似刺目,本质多出于“高标准”。高标准像尺,能量尺人,也能量己。问题在于,尺不该只有一把。对己可以严,对人要明理:区分“不会、不能、不愿”,分别用“教、配、达成契约”的手法。急于表达、随意打断,是因为怕浪费时间;可沟通的效率,恰恰来自倾听。你愿意把别人说完,别人就愿意把你放在心上。锋芒不必藏,锋芒需要鞘;声音不必小,声音要有节。
至于“A型行为”,它像一匹系着缰绳的马。马劲足,马蹄急,马眼里只有终点。这样的性格让人争分夺秒、兼顾多事、今日必清单;可马若不饮水、不歇脚,不是跑赢,而是跑伤。最新的提醒是:真正伤身的不是抱负,也不是紧迫感,而是敌意与易怒。换句话说,马不是累死,马是气死。要护住气,先护住心:少一点“非赢不可”的火气,多一点“可赢可和”的气度。
于是我忽然懂了,所谓“七个坏习惯”,不过是七柄尚未打磨的兵器。锋刃未钝,鞘未就,握法未稳,所以伤人也伤己。真正的转圜,不在丢弃,而在炼化。功利炼成“愿利”:以愿为纲,以利为绳,先问“此利是否成全所愿”,再问“此愿可否兼济众人”。单调炼成“留白”:给日程留出无功之功、无用之用,让心灵有回音壁。焦虑炼成“预备”:把焦虑当作备战的号角,听见就准备,准备好了就安静。挑剔炼成“共造”:在改变环境之前,先改变对环境的看法,勾勒合意的边界,邀请他人共同画线。咄咄炼成“柔锋”:在说服之前,先复述对方的意思,让对方点头三次,再给自己的观点一寸地。A型炼成“节律”:一张一弛,忙里安坐,跑道上冲刺,草地上散步。苛刻炼成“慈严”:标准不降,态度发暖;对事不对人,责备不责备份。
具体怎样做,才不至于“听完就散场”?我常用“三问一停一行”的小法子。三问是:此事的本愿是什么?此刻我在逼谁——在逼自己,还是在逼别人?这个结果,究竟谁获益、谁受损?一停,是在心里数到六,给反应加一点点迟缓,给愤怒一扇门。随后的一行,是立即做一件小而清晰的事:发一封澄清的邮件,重排一个更现实的计划,约一次少人而真诚的会。把大调整落在小动作上,小动作每天做,风向就慢慢地、稳稳地改。
在关系上,我学会了“先绑再跑”:先绑上信任,再跑向效率。见面时别急着进主题,先用三句真诚的寒暄去温暖:一句关怀,一句感谢,一句承接。真正要表达时,用“先利后害”的结构:先告诉对方此举如何帮助我们共同的目标,再坦陈不做的风险,最后给足选择的台阶。一来一回,锋芒被人接住,不是靠压低,而是靠对齐。
在时间上,我把“满满当当”的日程改成“有孔的笛子”。每天只安排三件真要紧、真可交付、真可衡量的事;其余放进缓冲带,让不可预期有容身处。完成三件事,给自己三次停顿:一次走路只看树影,一次喝水只听咽喉,一次深呼吸只数心跳。你会惊讶,短短的松弛像小小补给站,让长途奔袭不再焦头烂额。
在自我评价上,我用“两张清单”:成果清单与德行清单。成果对外,交付给他人;德行对内,交代给自己。前者写“做成什么”,后者写“怎么做成”。当焦虑袭来,我把目光从“没做成的”挪到“做成了的”,从“做成了的”再挪到“做成的方式”。慢慢地,我不再只靠外部喝彩给自己打气,而能从“方式的端正”里滋生一股稳稳的底气。
这些看起来是术,骨子里是道:拿回心的主导权。功利不再支配我,而是被愿景驾驭;单调不再吞没我,而被留白点缀;焦虑不再鞭打我,而被准备安抚;挑剔不再刮伤人,而成共造的锋芒;咄咄不再逼退人,而成贴身的护刀;A型不再耗损我,而成节律的动力;苛刻不再伤关系,而成慈严的分寸。你看,所谓“坏”,只是在未度化之前。度化之后,坏习惯便是反面的师父,日日教我,夜夜磨我。
终究,我们追求高效,图的不是更快活完一天,而是更明白地活好一天。高效若只是速度,那便是奔跑的影子;高效若兼具方向、分寸、慈悲,那便是行旅的光。今天把这番话写给你,也是写给我自己。愿我们在这条“用锋利不伤人”的路上,一起一步一步学:先问愿,再定利;先做人,再成事;先稳心,再提速。让每一场会谈都有温度,让每一个决定有后果的照看,让每一次推进都能留一份人情在场。这样忙,忙得有边;这样快,快得有魂;这样赢,赢得有人一起鼓掌。
我愿把这篇夜路上的小灯,放在你的窗台上。明白一点点,就做一点点;做了一点点,就稳一点点;稳了一点点,就亮一点点。别怕慢,慢慢地走;别怕改,轻轻地改。把那些看似坏的习惯,翻面、折角、覆上鞘,带着它们同行,而不是与它们交战。等到回身一望,原来真正的高效,从来不是更快,而是会收放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丹尼尔·卡尼曼《思考,快与慢》,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,ISBN:9787508630030。作者以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实验揭示快思与慢想的偏误与修正之道,有助于将“高效的锋芒”安放在更清明的决策框架中,来源:中信出版社官方网站与各大图书馆馆藏可查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