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知为苹果没错,你执着它只能是苹果就错了
2025-08-20
问:
比如我认一个东西为苹果,我是怎么知见立知的,请细致解读这个生活小事。是不是说我能知道他是苹果,但如果有人说他是梨子,我不执着它非是苹果,然后跟他死活的争论?
答:
你说“这东西是苹果”,问题不在于说它是苹果,而在于你死死认定“只能是苹果”。
这就是“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”在日常里最贴身的写照。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名字,离不开概念,否则就无法沟通生活。孩子喊“苹果”,母亲才知道要给他递什么;商贩喊“梨子”,顾客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。名字没错,知见也没错,错的是我们把名字当成了真理,把知见立成了唯一。于是一个小小的“苹果”就能衍生出争论、执拗、情绪,甚至演变成冲突。其实,佛典里的“知见立知”,说的就是这种“在已有的知见上,再安立一个固执的知,以为自己所知就是真知”。这一点一旦发生,就把原本清明的“知”变成了遮蔽光明的“无明”。
拆开来看,知是明白,见是看见,知见是认识。生活里,当你看到一个圆润的红色果子,你的眼识起了“见”,心识起了“知”,你说“这是苹果”。到这里为止,一切顺理成章,是正常的知见活动。可麻烦常常出在“立”上。立,就是把这个“苹果”的观念,竖立为不可动摇的判断。你不只是在说“我看见它像苹果”,而是说“它就是苹果,别人不许有第二个说法”。甚至有人说它是梨子,你便生起嗔心:“明明是苹果,你怎么会错?”这种把相对的经验当成绝对真理的执着,就是“立知”。而这种执着,正是无明的根。为什么?因为“苹果”只是一个语言的约定,是人类共同构造的标签。它的外形、味道、分类都依约定而来,本质上仍是因缘所生、无自性的。你若执着于“它必须是苹果”,你的心就被名字捆住,不再能自由。
这一点放大来看,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争论,都是“苹果”与“梨子”的翻版。比如,你觉得“成功就是有钱”,别人说“成功是快乐”,你便急于反驳;你认定“这人就是坏”,别人说“他也有善”,你便无法接受。其实,概念本是方便沟通的桥梁,却被我们竖成立场的墙壁。知见没有错,立知才是问题。所谓“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”,提醒的就是:不要在知见之上再套一层执着的壳。
顿悟的一刻,往往出现在最小的场景里。你拿着苹果,孩子偏偏说“这是梨子”。过去你会着急:“不对,这是苹果!”如今你心里微微一停:孩子的眼里,它或许真的像梨子。你轻轻一笑,说:“你觉得像梨子啊,那我们一起来尝一口。”孩子尝了,认知更新,你也没有损失。你们都学到了新的东西。这一刻,你体验到“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”的滋味。你仍知道它是苹果,却不执着于争辩;你仍使用语言,却不困于语言。这个“松手”的瞬间,就是智慧的亮光。
明理之时,回到生活,我们才懂得:佛陀并不是要我们放弃知见,否则我们连苹果和梨子都分不清。但他提醒我们:知见不可执取,不可立为绝对。语言只是指月之指,不是月亮本身。用它来沟通,来方便,来生活,但不要被它囚禁。若有人与你意见不同,不必立刻反驳,不必固守己见。稍微退一步,看看他的理由,你会发现自己的知见也可以被拓宽,被更新。这样生活,就少了争执,多了理解;少了僵硬,多了自由。
当你再看“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”时,你会明白,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训诫,而是生活里的良方。它教我们在知见里活,却不在知见里死;它教我们用知见,却不被知见用。一个苹果的例子,就能让人明白:知见可以带来沟通,但立知却会制造隔阂。我们所要做的,不过是少一点执着,多一点空隙,让知见成为桥,而不是牢笼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阅读: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,见《大正新修大藏经》第19册 No.945,中华电子佛典协会(CBETA)电子版可检索。此经中原文“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;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”正是佛陀深意,可帮助进一步理解日常中如何运用“苹果与梨子”的比喻来破除执见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