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父母退休金2万,雇我这个985毕业生回家当全职儿女”
2025-08-19
当孩子选择回家做“全职儿女”,不是因为懒,而是因为社会的棋局让他们无处落子。
这两年,网络上“全职儿女”成了一个热词。985毕业生不去大厂,不去拼职场,而是回到家里,由父母每月发薪水,帮忙做家务、陪伴父母,甚至被戏称为“全职保姆”。有人讥笑是新型“啃老”,有人理解是压力之下的暂避锋芒。这种现象一出,争议四起。但当我们冷静看待,会发现它不是个人的任性,而是社会变迁下的一种选择。
起。
小刘的故事很典型:学历优越,能力不差,却在北漂三年后发现收入增长缓慢,还不如父母的退休金。疫情叠加经济波动,让她看不到希望,于是回到老家,接受父母的资助,成了“全职女儿”。在外人看来,这似乎是一种退缩,但对她来说,却是理性的权衡。她不仅能减轻开销,还能陪伴体弱的父母。
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。社交平台上,“全职儿女”的生活日常层出不穷:有人负责买菜做饭,操持家务;有人陪伴父母聊天,提供情绪价值;还有人一边在家帮忙,一边准备考研、考公,把家作为临时的安全港。工资有高有低,几千到上万不等,但大多数并不是纯粹的“躺平”。
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出现?表层的原因是就业环境艰难,收入倒挂;深层的原因却是代际间财富积累与观念的变迁。父母一代大多有稳定的退休金和一定积蓄,而年轻人即便高学历,也常常陷入“工作苦、钱少、压力大”的困境。与其在大城市内卷到心力交瘁,不如回家换一种活法。表面看是退后,实则是对现状的再思考。
承。
“全职儿女”的流行背后,至少有四个大的背景。第一,内卷。学历贬值,大厂岗位稀缺,年轻人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。名校生挤不进高薪岗位,普通生更是难以生存,学历、精力都在消耗,回报却有限。第二,收入倒挂。父母退休金比子女工资高的现象屡见不鲜,这让年轻人心里自然要比较,觉得不如回家直接“接单”。第三,老龄化加剧。养老产业供给不足,机构昂贵,居家养老成必然趋势,于是年轻人成了最适合的照护者。第四,价值观转变。父母一代从白手起家,到今天已积累一定家底,家庭财富不再单纯依赖孩子的打拼来扩展。年轻人更多考虑如何传承、如何利用已有资源,而不只是“必须闯出一片天”。
这些原因叠加,让“全职儿女”不再是孤例,而是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。它让人们看见,当下的年轻人并非没有能力,而是社会大环境逼迫他们寻找新的平衡。与其说他们是啃老,不如说他们是在寻找“临时的退路”,以待来日重整出发。
顿悟。
若从修行的角度来看,“全职儿女”折射的是一代人的焦虑与求解。年轻人不是不想拼,而是在拼的路上看不到希望。过去父母那一代,努力几乎必有回报;如今这一代,努力未必能换来体面的生活。于是,回家成了一种缓冲。
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顿悟:退一步,并不一定是消极。有时后退是为了蓄力,是为了重新找准方向。林清玄说过: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,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,就更完美了。”全职儿女正是这种“退而思进”的姿态。
陪伴父母,本身就是一种价值。在现代社会,很多年轻人拼命打工,却没时间陪伴父母。结果是父母的钱被拿去帮孩子还房贷、供首付,孩子却无法在父母年老时尽孝。而全职儿女至少在这一点上,做到了当下最实在的付出。哪怕有人讥笑为“啃老”,但这种陪伴,本身便是一种贡献。
更深的顿悟是:人生不必单一。传统观念里,年轻人必须离家闯荡,才算有出息。但当社会环境变了,这种单一的路径未必适用。全职儿女的出现,提醒我们要重新思考“成功”的定义。成功不只是事业上的耀眼,也可以是与父母共享岁月、同时酝酿新方向。这不是停滞,而是另一种修行。
明理。
因此,当我们看待“全职儿女”,不要急着扣帽子。对父母而言,他们得到的是陪伴与照料,这在情感上是满足的;对孩子而言,他们得到的是喘息与调整,也是对未来的积蓄。只要不是完全躺平,依旧保持学习与探索,这条路未尝不可。
社会应该多一些理解,而不是苛责。家庭作为基本的支持单元,本就存在资源共享的功能。在困境中互相支持,并不是什么耻辱。真正值得警惕的,是把“全职儿女”当作一辈子的逃避方式,而不是阶段性的调整。
修行告诉我们:路没有唯一的方向,重要的是心不荒废。年轻人若能在暂时的退步中积蓄力量,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去处。父母若能以理解与包容,托住孩子的焦虑,那也是爱的实践。所谓“全职儿女”,既不是啃老的笑话,也不是孝顺的遮羞布,而是一种因缘使然的生活状态。若能从中悟到责任与爱的本质,反而是一段难得的修炼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书籍:《低欲望社会》(大前研一 著,中信出版社,2017)。书中剖析了日本社会年轻人选择不婚、不生、不拼的现象,折射出与中国“全职儿女”类似的代际困境,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理解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必然与无奈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