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大多数人的平庸,来自极差的执行力
2025-08-19

平庸不是天生的,大多是被犹豫和拖延消磨出来的。

在这个信息纷杂、机会满天飞的时代,人人都喊着要改变,人人都想抓住机会,可到头来却发现自己仍然停在原地。不是因为没有机会,而是因为在机会来临时,我们习惯推演、犹豫、等待,等到所谓“准备好”的那一天,机会早已转身离去。文章讲的是执行力的缺失,其实说的正是人心里的那层怯懦和懒散。修行的眼光看,这就是“心力未定,行力不生”,一切的平庸,源头都在这里。

起。
很多人喜欢说“等我准备好了就去做”,这句话听上去有理,其实是最大的陷阱。世界不是火箭发射,万事俱备才点火升空。真实的人生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变化,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。我们在脑子里推演一件事,担心失败,害怕被拒,设想无数的意外和可能,却忘了最重要的一点:行动本身才会产生反馈。没有走出一步,你永远站在雾里,越想越怕,越怕越退,最后陷入精神内耗。

就像那个小记者的故事,他以为自己没资格去采访名人,犹豫再三,结果领导一个电话就敲定了。那一刻他才明白,很多看似高不可攀的机会,其实只差一个勇敢开口。我们常常困在“我能不能”“我值不值得”的内心拉扯中,忘了行动本身就是答案。平庸的人,不是因为笨,而是因为被自己的犹豫锁住了手脚。

承。
那么,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在执行力上跌倒?文章里给了三点启示:第一,机会往往藏在行动之中,只有先做了,机会才会显形;第二,高手都是在行动里炼出来的,没有人生来完美,都是边做边修正,才走到今天;第三,后悔的根源更多来自没做,而不是做错。短期看,失败让人难堪,但长期看,错过才最让人心痛。

郑裕彤的故事是最好的例子。他原本只是个小学徒,却因为多做一步,把路人带进金铺换钱,被老板看见眼光与心力。假如他跟其他伙计一样只做本分事,今天就不会有“周大福”的传奇。行动让人遇见机会,机会让人走出轨迹。高手与庸人最大的分水岭,不在于天赋,而在于谁能第一时间伸出手去做。

心理学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。做错的后悔会随着时间减弱,因为人总能补救;没做的后悔却会随着时间累积,变成心里的长久遗憾。年轻时不去告白,成年后不敢跳槽,中年不敢转型……一次次“不敢”,换来的不是安稳,而是更深的懊悔。

顿悟。
真正让人警醒的地方在于:我们以为自己缺的是机会,其实缺的是执行。机会一直都在,区别只在于你敢不敢伸手。修行的眼光告诉我们:行即是道,悟在行中。道不是想出来的,而是走出来的。你只有行动,才会看见更高的维度。

很多人说要找到人生目标再行动,这是颠倒了次序。没有行动,哪来的目标?你不去写,就永远不会成为作家;你不去跑,就永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跑完全程。目标不是站在原地思考出来的,而是走在路上,才慢慢浮现。

这就是顿悟之处:平庸不是天注定,而是因为我们不愿意迈出第一步。执行力差,不是能力差,而是心力不够。若能带着“溺水者渴求空气”的急切去行动,带着“不计得失”的纯粹去尝试,你会发现世界在不断回应。机会不会敲门三次,它只会出现一次,等着被有心人接住。

明理。
所以,真正要警醒的,不是“我还能不能遇到机会”,而是“我是不是敢立即起跑”。修行的功夫,就在当下这一念。想半天是幻,做一步才是真。人间的路就是这样:想起来全是问题,做起来才有答案。

一个人若总想等万事俱备,便永远走不出平庸;一个人若能在不确定中出手,哪怕错了,也会比站在原地更近一步。世界不会奖励空想,它只会奖励行动。平庸的对立面,不是天才,而是行动。

所以啊,平庸是选择出来的,精彩也是走出来的。你不必等准备好,因为永远没有准备好的那一天。听见心里的声音,就立刻起跑,边跑边改,边做边学。到最后,你会发现,原来真正的成长与成功,都是在执行的路上慢慢发生的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《认知觉醒》(周岭 著,机械工业出版社,2020)。书里强调“行动创造认知”,只有不断实践,才可能突破平庸,进入新的生命层次。这与执行力的主题不谋而合,能帮助我们在实践中走出内耗,找到成长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