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成都:已经卷成这样了,还有人在向往它的躺平
2025-08-19

人以为逃离了卷,就能找到安逸,其实只要人心不安,哪里都会卷起来。

成都的故事,不是成都一城的故事,而是当下许多人共同的幻觉:我们都以为换一个地方,就能换来轻松的生活;可现实往往像一盆冷水,让我们明白,所谓“退路”,只要走的人够多,也会堵成死路。曾经的成都,是人们心里的一方桃源,是在北上广深筋疲力尽后幻想的安逸乡;但当两千万打工人涌入,当楼盘被挤爆,当求职市场上简历堆成山,成都的安逸便成了奢侈,成都的“躺平”也成了新的卷土重来。

这其实揭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道理:只要人够多,没有不卷的城市。一个背着梦想回成都的大厂人,发现找工作比想象中难得多;一个初出茅庐的应届生,发现所谓助理和运营,其实都变成了换汤不换药的销售和客服;一个打算改善住房的蓉漂,发现百万存款也换不来想要的居所。所有人的经历都在提醒我们,安逸不是城市给予的,而是人心能不能安住。城市只是一块土地,是人们心里的期待、欲望、选择,让它变成了天堂,或是地狱。

顿悟往往出现在这种落差之中。当所有人都把成都当成退路,成都就失去了做退路的资格。这就像人们涌去丽江寻找爱情,结果丽江再也没有了爱情。道理看似残酷,却很公平。外在的桃花源,不会长久存在,它一旦被集体幻想裹挟,就会变成幻灭。真正的桃花源,其实是在每个人心里。成都也好,北京也好,上海也好,深圳也好,城市只是一个舞台。舞台上是否能演出属于自己的戏码,决定权在于演员自己。若你不愿停下对比的心,不愿安放自己的期待,就算退到最偏远的小县城,也一样会卷起新的焦虑。

所以,真正的明理,不在于寻找哪里更安逸,而在于理解:安逸从来不是逃来的,而是修来的。若能看淡工资的比较,把更多心力放在能力的积累,成都的四千五千也能过得安稳;若能看轻房价的焦虑,把心安顿在当下,三圈层的通勤也未必是苦难;若能看破消费的虚荣,把快乐还给简单,一杯茶、一本书也足够丰盈。成都不是乐土,也不是陷阱,它只是一个容器,装进去的是人心。人心若躁,哪里都是“成堵”;人心若安,哪里都是“安逸乡”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《乌合之众:大众心理研究》作者:古斯塔夫·勒庞,商务印书馆 2011年版。这本书深刻揭示了群体心理如何影响人的选择和城市的命运,与成都“人人都来躺平却卷成堵”的现象一脉相通,能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微妙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