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敏洪:许多人宁愿累死,也不愿意思考
2025-08-19
人真正的难处,不在于不够勤快,而在于不愿停下来思考。
一个人可以每天早出晚归,可以在工位上拼命加班,可以像个旋转不停的陀螺,可是若心里没有方向,若不曾问过自己“为什么而忙”,那么再多的劳作也可能只是原地打转。俞敏洪提到,许多人累死累活,却依旧碌碌无为,原因不是缺少努力,而是少了思考。听来残酷,却极其真实。人若不思考,勤奋就变成了一种盲目的勤奋,就像蚂蚁在尘土里来回搬运,日子过得辛苦,却换不来生命的开阔。
我们常常误以为,走向优秀靠的是智商,靠的是出身,靠的是那些天生的优势。可真相是,大多数人之间的差距并非从一开始就被注定,而是在后天慢慢拉开的。有些人选择只靠双手埋头苦干,永远在琐碎中耗尽光阴;而另一些人,在勤奋的基础上愿意思索,愿意将经验串联,愿意在逻辑与直觉之间找到更清晰的道路,于是他们走得更远。就像点亮灯的人和关灯走夜路的人,看似都在走,但心里那份明白,让他们的脚步从根本上不同。
很多时候我们把勤奋视为万能钥匙,其实它只是入门的第一道门槛。真正决定一个人能走到多远的,是他是否愿意让勤奋与思考同行。勤奋是力,思考是向。力没有向,只能原地耗散;向没有力,只是空想。唯有两者结合,人生才有开阔的可能。
可是,人性中偏偏最难对付的,就是两个敌人:欲望和惰性。欲望让我们被外物牵着走,看见眼前的诱惑就想抓,看见别人拥有就想跟;惰性则让我们停在原地,看似舒服,其实是逐渐陷入麻木。许多人正是在这两股力量的拉扯中,既放纵又拖延,既忙碌又盲目,表面过得很满,其实内心空荡。俞敏洪点出,那些能够成功的人,不是没有欲望,也不是没有惰性,而是他们懂得克制,懂得管理,把精力放在值得去做的事上,把时间用在能滋养生命的地方。
当我读到这里,心里忽然一震。原来真正的本事,不是拼命争夺,而是能被人信任。信任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你长期积累的为人处世,是你是否真诚、是否善良、是否有底线。能被朋友信任,意味着有人愿意和你同行;能被对手信任,意味着即使在竞争里,你也不失分寸。这样的人,才是真正有气场的人。气场不是装出来的,而是源自内心的坦荡。一个人若只会忙,却不曾想过如何建立信任,那他的勤奋再多,也难以凝聚人心。
在这样的思索中,我忽然体悟到,所谓修行,不在深山,也不在经卷,而在我们日常最琐碎的起居举止里。你是否有自律的能力?你是否能日日精进?你是否能像俞敏洪所说,为别人考虑、充满善意?这些细节,才是决定人生走向的地方。日子一天天过,差距也一天天拉大。一个人每天只是懒散一点点,几十年过去,就再难追上那些每天都精进一点点的人。
真正的顿悟,是明白优秀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。它并非天赋异禀的人才能得到,而是每一个普通人,只要愿意克服惰性,管理欲望,学会思考,都有机会触摸的境界。优秀不是结果,而是一种习惯;它不是突然而来的奇迹,而是日复一日的选择。有人选择轻松,于是惰性占据了生命;有人选择清醒,于是勤奋和思考逐渐成为他的本能。长此以往,两条路的风景完全不同。
而最重要的,是不要把忙碌当作价值。正如文章里所说,思考的惰性才是最可怕的惰性。人若只是被动地忙,永远会成为习惯性行为的奴隶。唯有在每一次行动之前,停下片刻,问自己一句:“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?我能不能做得更好?”这样的小小思索,久而久之,便会积累成一种高度。忙碌会让人疲惫,思考却能让人清醒。
所以,生命的智慧就是:学会休息,学会思考,学会把欲望收回几分,把惰性抵御几分。既要能在艰苦中坚持,也要能在宁静中自省。日子本来没有捷径,所有的成长都是一点一滴的修炼。若你能在奔跑中记得抬头看看方向,那么累,也就不再是白白的累,而是生命真正的沉淀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书籍:《少有人走的路》作者:M. 斯科特·派克(M. Scott Peck),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3 年版。此书深入探讨了自律、爱、成长与灵性的关系,与文中“克服惰性、管理欲望”的主题一脉相承,值得细读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