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第一次逛山姆被嘲太穷酸”:中产鄙视链,炸出了多少爱装的人
2025-08-19
人若总想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,心里其实是最没底的。
在这个世界上,人和人的相处,原本是互相照见的过程,但偏偏有些人总想在其中建立起高下之分。就像有人第一次走进山姆超市,心里只是单纯的喜悦,却被身边人嘲笑“太穷酸”;也有人晒出一双喜欢的鞋子,只是想知道牌子,却换来冷冷的回答:“你不该问。”这些画面看似琐碎,却像一面镜子,折射出现代人内心深处那根敏感的弦。人们害怕落于人后,于是拼命地往自己身上挂标签,用昂贵的东西证明自己不是凡人。殊不知,那些标签就像脆弱的彩纸,一戳就破,掩盖的恰恰是他们内心的空虚。
我常常在想,为什么“逛山姆”“背香奈儿”“喝星巴克”这些本来无关紧要的事物,会逐渐演变成阶层的标志?是因为人心太容易被比较绑架。有人在朋友圈晒一次超市战利品,并没有恶意,却被立刻拉入“你是不是不懂消费层次”的审判场;有人在咖啡店里点了一杯拿铁,旁边就有人暗暗撇嘴:“还在喝这种大众货。”这种目光之下,每个人都仿佛活在一条看不见的鄙视链里。我们小心翼翼,不是因为东西本身多么珍贵,而是因为害怕自己显得不够体面。体面成了最昂贵的奢侈品,甚至比东西本身还要贵。
这让我想起林语堂说过的一句话:“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。”意思是,有点小钱的人往往最怕别人看不出来,非要摇晃出声响。其实,真有底气的人,从不需要这样喧嚣。就像大树从不炫耀它的根,海洋也从不宣告它的深。越是安静的丰盈,越是真正的富足。可惜在日常生活里,许多人走反了路,把自卑倒挂成了优越感,走得累、也走得歪。
然而,当我们被这种风气裹挟时,心里会渐渐生出一股荒凉。为什么?因为靠比较得到的快乐,永远需要新的比较来维系。今天因为买了比别人更“高端”的商品而得意,明天就会因为别人拥有比你更稀罕的东西而失落。这是一条没有出口的路,像仓鼠在轮子里跑,不停地追逐,却永远原地踏步。心理学家阿德勒早就说过:“骄傲来自自卑。”越是急着显得自己不凡的人,往往心底最怕被看穿自己的不足。
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,心里忽然松了一口气。原来别人的眼光,不过是他们内心的投射。有人嘲笑你第一次逛山姆,不是因为你真的低人一等,而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没有更稀罕的资本可晒。有人冷冷地说“你不该问鞋子”,不是因为你问得不合时宜,而是因为他们需要借着高傲来维持自己的幻觉。真正自由的人,不会在这种比较中起舞。
《哈佛幸福课》里把自尊分为三个阶段:第一是依赖别人的评价来获得满足;第二是依靠自我评价来确认价值;第三则是不需要评价,只是单纯地去做。多数人都卡在第一阶段,所以才拼命盯着别人眼光。少数人能走到第二阶段,明白自己就是衡量的尺子。至于第三阶段,那是更高的境界,连“优越”和“自卑”都消失,只剩下一种自在。写一本书,不是为了赢过别人,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,而只是因为心里有东西想表达。这样的心态,才是真正的安稳。
如果我们能慢慢练习放下比较,就会发现世界温柔了许多。喝一杯瑞幸咖啡,也可以暖心;去一次山姆超市,也可以欢喜。它们不再是用来展示身份的符号,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。生活本来就是一碗普普通通的粥,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去熬,而不是端出来的时候别人怎么评价。
所以,真正的修行不是远离人群,而是在人群之中看清那些虚幻的光影。别人爱显摆,就让他们显摆吧;别人爱评判,就让他们评判吧。你不必随之摇摆,因为你知道,价值不在于外物,而在于心的安然。跳出优越情结带来的虚假满足,才能开始真正的爱自己。那时你会明白,生活不需要时时刻刻拿来比较,它只需要你安安静静地过好,日子就已经足够丰盈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书籍:《自卑与超越》 作者:阿尔弗雷德·阿德勒,商务印书馆 2016年版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