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商、黑帮,抱团、内斗,儒雅、功利……潮汕的名声是怎么来的?
2025-08-19
潮汕人的名声,是一把双刃剑,既耀眼又扎手。
起
人群中的潮汕人,总带着一种特别的气息,他们敢闯敢拼,聪明伶俐,能在困境里生出一条活路,也能在混乱里翻江倒海。有人赞叹他们“是中国的犹太人”,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走到哪里都能闯出一片天地;也有人摇头,说他们过于精明,甚至狡黠,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。为什么同一个族群会有这样两极的名声?其实,答案就藏在他们的土地、历史与性格里。潮汕地少人多,韩江平原能养活的人口有限,于是他们必须要靠一分辛苦、一分智慧,在夹缝里活出头来。于是,吃牛肉丸能锤出绝妙的味道,做生意能钻到别人没想到的缝隙里,抱团出海更是成了本能。他们身上有农耕文明的守成,也有海洋文化的冒险,一静一动,一收一放,正是这股矛盾交织,造就了他们既儒雅又功利,既团结又内斗的复杂形象。人们传说潮汕富商豪气,黑帮横行,其实正是这片土地的局限和这段文化的塑形,才让他们在外显得强悍,在内却常常纷争。
承
若要明白潮汕名声的来处,就得回头看他们的迁徙与文化根源。自中原南渡,汉人一路辗转,来到福建,再挤到广东的韩江流域,才落脚为潮汕人。语言上的独立,造就了他们像一个文化孤岛,走到哪儿都能凭几句乡音确认彼此身份。正因孤岛,他们格外需要抱团,格外需要在外部世界里形成合力。可在内部,却因土地狭小、资源有限,往往兄弟争产、宗族械斗,内斗反而极盛。于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:对外极度团结,对内机关算尽。再看地理,一边是儒雅的潮州文化,重视耕读传家;一边是汕头的海洋性格,敢于冒险,不择手段求生存。两股力量把人性拉扯得很极致,于是潮汕人既能出李嘉诚这样儒雅克制的大商人,也能出黑社会头目那样呼风唤雨的人物。再往近代看,改革开放给了他们机会,汕头成了特区,但这片土地上的人,习惯用小聪明走捷径,不愿扎根实业,反而在灰色地带游走。于是,信用危机频发,走私、骗贷、勾结官场,几度成为全国的反面典型。这不是偶然,而是长期文化积淀下的必然:聪明太多,耐心太少,智慧用在了投机而非积累。潮汕人的名声,也就在这样一层层故事里,越来越复杂。
顿悟
然而,潮汕的故事,不仅仅是功利与黑帮的标签。若换一个角度,就能发现这其中的智慧和隐秘的坚韧。潮汕人为什么敢冒险?因为他们清楚,生存环境从来不给他们安稳。人多地少,耕地不够,若不冒险,便是饿死;若不出海,便是被困。潮汕人的勇敢,并非虚张声势,而是一种逼出来的选择。所谓“砍头的生意有人做,亏本的生意没人做”,这不是冷血,而是生死线上的现实逻辑。而他们的团结,为何在外能凝聚,在内却分裂?其实,正是因为他们的族群认同强烈,在面对外界时,认同感足以让他们并肩作战;可在内部,过于精密的关系链,又容易变成暗潮汹涌的争斗。正因为矛盾极致,所以潮汕人才如此鲜活,如此让人印象深刻。再看他们的饮食与生活方式,就能感到那份深厚的智慧。把牛肉丸做到世界无双,把普通的葛粉、番薯叶做成珍馐佳肴,把功夫茶喝成一种哲学,把贤惠的潮州媳妇传为佳话。这些背后,都是同一个道理:资源有限时,人必须用心,把有限变成无限,把平凡做到极致。于是,潮汕的名声中,既有险恶,也有温润;既有刀光剑影,也有汤香袅袅。顿时明白,他们之所以被议论不休,正因为他们太像极致的人性缩影,把聪明、勤劳、勇敢和欲望都推到最高点。
明理
所以,当我们在今天谈论潮汕人的名声时,不必只看富商与黑帮,不必只看抱团与内斗,更不必只看儒雅与功利。那其实是土地与文化共同雕刻出的必然。潮汕人教给我们的启示,是如何在困境里生存,又如何因为聪明而容易误入歧途。聪明若能转为耐心,功利若能转为长远,团结若能延伸到内在,潮汕的未来便可能不仅是“金融灰色地带”的代表,而能成为真正文化与产业的高地。或许,潮汕最值得守住的,不是黑帮式的狠,也不是投机式的小聪明,而是他们饮食中的那份精致,那份把有限变无限的本事。若有朝一日,潮汕人能把这种智慧用在产业、用在文明、用在社会责任上,那么“富商、黑帮”的旧名声,便会被“智慧、勇敢”的新故事替代。最终,我们看到的,不是标签化的潮汕,而是一个用生命搏出来的族群,一个把极致人性写在土地上的缩影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《潮汕文化史话》作者林伦伦,中华书局,2019年版。本书从历史、语言、民俗到商帮文化,系统梳理了潮汕文化的形成与演变,对理解潮汕名声的来历极有帮助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