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例会,究竟为什么要开例会!
2025-08-19

会议开不好,就像一群人合唱跑调一样,听的人辛苦,唱的人更难受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例会这个东西,本来是用来帮助大家齐心协力的,却常常变成了一场仪式,一种形式,一次耗时耗力的折腾。人们嘴上抱怨“唉,又要开会了”,脚下还是不得不走进会议室。这篇文章问的是一个最普通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:例会为什么要开?而我想说,真正的答案并不是表面上的“传达信息”“解决问题”,而是更深的一个问题——在日常琐碎中,我们有没有看清“做事的道”与“管人的心”?

例会的存在,本来是为了解决复杂组织里的沟通和协作。一个公司,数百数千人,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,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点把信息汇集、把节奏校准,大家很快就会各走各路,表面热闹,实则散乱。例会的初衷,就像古时候的击鼓集合:大家听到同一个声音,知道此刻该聚拢、该对齐方向。然而,当时间久了,例会不再被看作是“校准节奏”的鼓点,而被当作一种“必须存在的惯例”,它就慢慢失去了生命力,变成了冗长的流水账,甚至成为领导刷存在感的舞台。于是,参会的人心浮气躁,主持的人习惯训话,整个场域变得低效又疲惫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很多时候,人们忘了会议的真正作用。会议不是用来填满时间,不是用来展示权威,而是用来创造价值。价值从哪里来?从有用的信息交换,从及时的问题聚焦,从明确的责任分工中来。可偏偏,很多会议里,大家更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在领导面前留印象,能不能把汇报说得“光鲜亮丽”。至于别人讲了什么,自己需不需要听,反而成了次要的事情。于是你会看到一个个高管,在别人发言时低头看手机、敲电脑,直到轮到自己才精神抖擞地开口。这样的例会,看似热闹,实则空洞。

这让我想起修行中的一个常见比喻:你去庙里敲钟,是为了提醒自己,也提醒别人心要归一。可是如果敲钟的人只顾声大,不顾节奏,那钟声就不再是引导,而是扰乱。例会亦如此。它应该是让大家同频共振的钟声,而不是领导一个人的独奏。

真正的顿悟,往往发生在你意识到成本和代价的那一刻。文章里算过一笔账,一家公司的例会,一年能耗掉上亿的成本。这不是虚数,而是真金白银的损耗。钱是其次,更关键的是机会的损失——那些坐在会议室里发呆的时间,本可以用来推动真正的业务;那些等待领导发话的时刻,本可以用来解决一线的问题。当人们习惯了这样的模式,企业的文化就悄然改变:时间可以随便消耗,权力可以随便延伸,下属的精力和创造力成了被动的牺牲。久而久之,组织的血液循环不再畅通,表面依旧光鲜,内里却早已沉疴。

于是我们不得不问:例会,究竟是谁的例会?是全体高管用来交流、共谋的场域,还是老板个人的舞台?答案或许显而易见,但敢说出来的人并不多。大多数人心里都清楚:这是老板的例会。因为老板要掌握下情,要有人当面汇报,要有人随时听训。对老板来说,例会有它的实用,也有它的虚荣:一方面,他能快速获取信息,另一方面,他能享受居于高位的感觉。而这种“老大感”,是例会里最隐秘、却最强大的驱动力。

但如果只停留在这里,就会错过更深的觉悟。修行人看世事,总要问一句:这件事的根源在哪里?例会的问题,不只是形式的低效,不只是权威的滥用,而是人心的执念。老板执念于掌控,员工执念于表现,大家都在例会上演着一场场“必要的戏”。而戏演多了,人便失去真实,组织便失去灵活。于是,例会就成了制度的牢笼,而不是智慧的桥梁。

当我们这样看时,也许能理解:例会之所以常常令人痛苦,是因为它失去了“道”,只剩下“术”。道,是为了让人同心协力,术,是为了维持表象的秩序。当术压过道,例会就成了消耗。那怎么办?唯一的办法,就是回归本心,回归道。真正有用的例会,不需要冗长,不需要训话,而是直指问题,直达本质。让每个参与的人都能感到:自己说的话有人听,别人说的话与自己有关,会议之后立刻能转化为行动。这样的例会,才是活的,会让人带着热气与动力走出会议室,而不是拖着疲惫和怨气。

到这里,我们才算明白:例会不是不能开,而是要看你怎么开。它既可以是耗费百万的“泥潭”,也可以是点燃团队的“火种”。差别就在于主持人是否以自我为中心,还是以组织为中心;与会者是否在表演,还是在合作。换句话说,例会本身无好坏,坏的是人心的偏执,好的是人心的觉醒。

所以,为什么要开例会?答案其实很简单:为了聚力,不是为了耗力;为了让团队合一,不是为了让个人显威。若有此心,则例会是道场;若无此心,则例会是囚笼。修行人常说,日用即道。例会也是日用的一部分。若能在其中照见自心,发现虚妄,回归真实,那例会本身也能成为一种修行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会议的死亡与重生》(Death by Meeting)作者:Patrick Lencioni,2004年出版。书中深入剖析了会议低效的根源,并提出如何让会议成为推动团队协作的有效工具,可在豆瓣与亚马逊查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