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渐冻人”蔡磊自杀式创业:我希望拥有不死之身
2025-08-19

生命的意义不是苟且活着,而是燃尽自己也要点亮希望。

蔡磊的故事读来,让人心口发紧。他曾是京东的副总裁,站在人生的巅峰,事业与家庭刚刚步入丰收的季节,却在四十岁时被医生告知:渐冻症,不可逆,不可治,余生不过二到五年。这是上天最残酷的玩笑,也是人世间最锋利的刀刃,生生把一个高速运转的人生硬生生斩成了两段。那一刻,他不是没有崩溃,他曾想到过离婚,把妻子推开,以免她陪着自己走入绝境;他也不是没有犹疑过,毕竟力如太这种药,花费巨大,只能换来两三个月的延寿,看似无甚意义。但当泪水落下,当家人说“结婚不就是相互的后盾吗”,当他想到父亲病榻前那种难以承受的折磨,他明白自己不能就此坐等死神。他的血液里仍然燃烧着创业者的火焰,那股劲儿,就是要在死神的冷笑中杀出一条路。于是,他选择了“自杀式创业”——不是为了钱,不是为了名,而是要把有限的生命,化作无限的火种。

他做了许多人不敢做的事:成立大数据平台,汇聚病友的资料,让科研不再孤立;组建团队,奔走在医生、科学家、投资人、药企之间,推动药物研发;卖房卖车,把钱投进去;甚至发起病友群体捐献遗体的倡议,说要“打光最后一颗子弹”。外人看他,是堂吉诃德一般的疯子,是西西弗斯一般的悲剧;可他自己心里清楚,他愿意当那匹撞向风车的骑士,因为哪怕摔碎在地,也要让世界多一声回响。他说,自己不想当哪吒,因为哪吒最后死了;他要当孙悟空,哪怕筋疲力尽,也不屈不挠,最终活下来。这不是狂言,而是誓言。

当我们静下心来想,蔡磊真正想回答的问题是什么?不是“他能不能活下去”,而是“面对死亡逼近,人还能如何活”。绝大多数人,在得知生命倒计时后,或许会选择陪伴家人,或许会选择旅行,或许会选择安静度日。这些选择都无可厚非,每一种都是对生命的尊重。但蔡磊选择的是另一条路:与其等死,不如撞墙;与其消耗,不如点燃;与其苟延残喘,不如竭尽所能。他的焦点早已不在自己,而是在那些和他一样的病友,那十万条脆弱的生命,那无数个同样在黑暗中摸索的人。他要用自己最后的几年,甚至最后的几个月,推动药物研发快一步,再快一步,哪怕他自己赶不上药物上市,也要为后来人铺一块路基。他说过:“即使我不能呼吸,不能说话,不能吞咽,除了眼珠子什么都动不了,我也要坚持工作。”这不是执念,这是信念。

顿悟在于,蔡磊之所以令人动容,不仅因为他与病魔对抗,而是因为他用另一种方式重写了“死亡”的定义。常人理解的死亡,是生命的终结,是躯体的熄灭;而他理解的死亡,是精神的传递,是价值的延续。他不怕死,但他怕没留下火种。他希望自己的存在能让世界加速一步,让药物研发提前十年三十年一百年。于是,他不再纠缠于“还能活多久”,而是投入到“能做多少事”。这种态度,正如古人说的:“天下事有难有易,为之则难者亦易,不为则易者亦难。”蔡磊做的,就是把最难的事变成必须去做的事。他的身体在快速下坠,但他的精神在不断攀升。渐冻症让他的四肢逐渐枯萎,却让他的意志愈发丰盈;渐冻症收紧了他的生命,却拓宽了他的价值。

明理则在于,我们每一个人,其实都在某种意义上“渐冻”。有人被金钱冻结,有人被欲望冻结,有人被恐惧冻结。我们也许不像蔡磊那样面对绝症的倒计时,但我们的时间同样有限,我们的生命同样短暂。蔡磊用自己的选择提醒我们:不要把有限的日子浪费在无谓的纠结上,不要在恐惧里把自己提前判死刑。真正的勇敢,不是延长寿命,而是扩展生命的厚度。蔡磊的创业,是在教我们如何面对终点:不要提前交卷,不要放弃战斗,即使身躯不支,精神也要燃烧。活着不是目的,有意义地活着才是答案。

所以,当我们再一次读到蔡磊的故事,不妨在心中默默自问:如果余生只剩几年,我要怎么走?是蜷缩,还是奔跑?是叹息,还是燃烧?蔡磊用自己的选择,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答案:即使命运已判了死刑,我依旧要用力书写,直到最后一笔,哪怕字迹颤抖,也要把生命写得铿锵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相信》蔡磊 著,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2022年。本书由蔡磊亲口口述、他人代笔完成,真实记录了他与渐冻症抗争的心路历程,是对生命、信念与意义最深切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