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中国房贷利率降了又降,为什么还是高?
2025-08-19

房贷利率看似降了,其实背后的负担依旧沉重。

在当下的中国,买房几乎是很多家庭的必经之路。房子不仅是一处住所,更是一份归属感,一种安全感,甚至成了婚姻的入场券。可买房的钱太大了,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贷款来实现梦想。利率的高低,就像秤上的砝码,一点点上下浮动,都能让人的肩膀轻松或更沉重。我们看到新闻里说房贷利率已经降了不少,从5%以上一路降到4%出头,甚至一些城市还能低于4%。听起来是历史新低,好像利息便宜了许多。但奇怪的是,很多人仍然觉得压力山大,仍然说中国的房贷利率很高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?这是一个关于数字与感受的差距,也是一个关于表象与本质的差距。

当我们单看绝对数值,中国的房贷利率并不算高。美国的30年固定利率常常超过6%,新加坡的浮动利率超过4.4%,香港的HIBOR挂钩贷款也在4.6%左右。相比之下,中国4%左右的平均房贷利率似乎很有优势。但问题在于,这只是表面的对比。如果换一种方式,把利率与资金成本做比较,也就是看看银行自己拿钱的成本,再看看它贷给我们的价格,中间的差额其实不小。在美国,银行的加成可能只有几十到一百多个基点,而在中国,加成往往达到180个基点甚至更多。也就是说,虽然表面上看房贷利率数字不高,但银行赚取的差额比例却更高。对普通购房者来说,感受到的就是一种“为什么钱越来越便宜了,我却还得这么辛苦”的矛盾。

仔细体会,这种矛盾其实映照着当下社会的处境。表面上的宽松,并不能立刻化解个体的焦虑。政策可以降低一个百分点,但工资能否涨一个百分点?生活成本能否降一个百分点?人心里的紧张,能否因为数字的调整就松弛下来?这就是为什么文章要提出“降了又降,为什么还是高”。它并不是单纯在讲利率,而是在提醒我们,不要只看表象,要学会从背后去理解结构性的原因。一个国家的利率水平,受制于资金成本、金融体系、风险管理、经济周期,而一个家庭的压力感,往往来自收入增长乏力、房价依旧高企、预期不够稳定。

顿悟往往出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时候。如果只看表面,利率4%似乎已经很低,可如果从资金成本的角度看,加成却依然较高。如果只看绝对数值,中国比美国、新加坡都低,但如果看趋势,美国和新加坡处在加息周期,而中国处在降息周期,这种相对位置的差距,恰恰让人觉得“该降的早就该降了”。就像一场马拉松,你跑得比旁边的人慢,却一直在喊自己减速了,这样的解释很难让人安心。顿悟在于,我们该看到金融体系的本质:银行不是做慈善,它要盈利,它要防范风险,它要给资本一个稳定的回报。而对购房者来说,真正该思考的不是“利率为什么还这么高”,而是“为什么我的收入增长赶不上贷款的压力”。当人们把焦点从利率数字,转向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时,答案其实就清楚了。

明理之后,我们就能安然一些。房贷利率或许还会调整,但它不可能成为我们生活幸福的唯一关键。真正能缓解压力的,一方面是国家政策逐步优化,让金融体系更合理,另一方面是个人和家庭要提升对风险的认识,不要让所有希望都压在买房这件事上。房子重要,但生活的根本不是房子,而是人心。再高的利率,如果心里踏实,也能慢慢还下去;再低的利率,如果心里焦虑,日子也会过得如坐针毡。修行的智慧告诉我们,凡事不要只看外相,要看本质。利率的高低只是外相,背后的收入、预期、心态,才是真正决定我们感受的本质。放下浮躁,懂得节奏,就能在看似沉重的贷款里,找到自己安稳的步伐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阅读:《金融的逻辑》(陈志武,中信出版社)。这本书从金融体系的运作逻辑谈到个人的财富观念,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利率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,藏着如此复杂的制度与心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