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人在职场,有假不敢请
2025-08-19

人累了要歇一歇,可职场里许多人不敢停。

这是一个看似小小的请假,却牵动了太多人心绪的时代。生病的人不敢请假,怕被怀疑装病;结婚的人不敢放松,怕被同事说撂挑子;甚至有的人在车祸之后,还要担心自己的假条格式不合适。请假,本是人的基本权利,却渐渐成了一种奢侈,一种负担,一种羞耻感。这种羞耻不在于请假本身,而在于一个人敢不敢在他人眼光下承认“我需要休息”。于是,职场人将疲惫压下去,把病痛咽下去,把家事推迟,把个人搁置,他们把自己缩成一个工具,唯恐一旦请假就显得不够忠诚,不够可靠,不够可替代。可细想,究竟是谁把这份羞耻感安在了心里?是制度的模糊,还是文化的裹挟,抑或是我们自己习惯了用透支来换取生存?问题的背后,不只是一个请假的流程,而是整个社会对“人”这件事的理解与对待。

请假的故事里,总有一股焦虑的味道。有人在婚礼当天仍然被电话催促,有人在产检前还要为同事的抱怨解释,有人请假两天便遭遇上司的穿小鞋,有人因为临时受伤而丢了饭碗。请假,好像成了职场里的禁忌词,一旦开口,就意味着背负不安,意味着别人要指指点点,意味着未来会被领导“记上一笔”。看似是个小小的假条,却像一面镜子,照出公司的氛围,照出人和人之间的冷暖,照出制度的缺口,也照出人心的惶惑。一个不敢请假的职场,常常是一个把人看作零件的职场。零件损坏就换新的,而人却不是。人有血有肉,有家庭,有病痛,也有休息的权利。可是,当这种权利不断被掺杂上羞耻的标签,打工人就只能学会沉默。

顿悟常常是在疲惫中生出来的。当一个人加班到深夜,眼睛酸痛、心口发紧,他忽然意识到,自己的身体才是根本;当一个人抱着病躯还在工作群里回消息,却发现没人真的体恤他的难处,他会忽然明白,忠诚换不来关怀;当一个人因为一次请假就被辞退,他才看清楚,有的公司在乎的不是人,而只是一个能被支配的手脚。请假羞耻的背后,真正的恐惧是失去饭碗,是被取代,是被否定。但真正的智慧,却是从中看见:人不是工具,人不是机器,人需要休养生息,才能走得远。请假不是偷懒,而是另一种对工作的负责。因为当人筋疲力竭时,再多的坚持也只是敷衍;只有休息过的人,才可能全力以赴。一个人能安然请假,才说明他在一个懂得信任的环境里;一个团队能包容请假,才意味着它真的有韧性。

明白了这些,心里便生出一份安定。请假不是羞耻,而是勇气。勇于承认自己的有限,勇于把身体与心灵放在应有的位置。真正的成熟,不是逞强不休息,而是懂得适时停下来,照顾好自己,再继续走路。制度需要清晰,文化需要松弛,公司需要守法,而个人也要学会为自己发声。请假,不是欠人情,而是应有的权利;不必把它裹在羞耻里,只要身体需要,心灵需要,就理直气壮地说:我要请假。到最后,你会发现,不敢请假的人生,是被惧怕支配的人生;敢于请假的人生,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书籍:《倦怠社会》,韩炳哲著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8年。此书从哲学与社会学角度分析当代人为何陷入过劳与内卷,能为理解“请假羞耻”提供深层次参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