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孟羽童离职冲上热搜!成为值钱员工的5层修炼,你在哪一层?
2025-08-19

真正值钱的员工,不是努力最多的人,而是懂得如何修炼自己的人。

孟羽童的离职,再次把年轻人和职场的话题推上热搜。两年前她因为“董明珠的接班人”被关注,如今离开格力,外界议论纷纷。但仔细想来,她并没有输,她带着二十个月的经验和百万粉丝资源走向了下一程。相比一个工作十年却还在原地踏步的人,她其实已经快人一步。这件事让我想到一个深刻的问题:一个人怎样才能在职场真正值钱?答案不在于一份工作,而在于个人内在的五层修炼。感知、角色、资源、能力、存在,这五个层次构成了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底层逻辑。

先从最表层的感知说起。感知是别人第一眼看到的你:外表整洁不整洁,气质体面不体面,言语流畅不流畅。很多人以为这是虚的,但其实它是决定别人是否愿意继续了解你的“门票”。就像一个产品,包装如果邋遢,大多数人连拆开的兴趣都没有。现实中也是如此,一个不修边幅的人,常常在机会来临之前,就已经失分了。干净的衣着、合适的发型、适度的打扮、体面的沟通方式,这些都不是虚荣,而是你对别人的尊重,也是你给自己的加持。就像脱不花说的:“你看起来像什么地位,你就是什么地位。”这就是感知层的意义,它决定你能否站在起点。

如果说感知是外壳,那么角色就是骨架。每个人在生活和职场中都有不同的角色:父母、子女、领导、员工、服务者。不同角色有不同要求,你必须在不同场景中,进入对应角色。一个医生不能像病人说话,一个教师不能像学生讲话,一个演讲者上台不能还带着私下的害羞。这就是角色定位效应,你认同自己是什么,就会表现成什么。很多人努力学技巧,却在关键时刻失效,其实不是不会,而是没进入角色。角色是自我暗示,也是行为规范。一个人只有学会在不同场合切换角色,才能不被局限,才能在更多舞台上站稳。

继续深入,第三层是资源。资源不只是钱,更多是人脉、圈层和精神能量。财富是最表层的资源,人脉决定你的可达性,而精神资源决定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为什么有的人在职场多年还是停留在原地?因为他们只在熟悉的圈子打转,从不跳出舒适区去结识更高层次的人。人脉不是功利,而是一种能量的交换。更深的,是精神资源,一个人读过的书、吸收过的思想、经历过的磨炼,都会慢慢塑造他的存在感。查理·芒格强调多元思维模型,因为如果你只会用单一的认知看世界,偏见就是必然。一个精神资源贫乏的人,注定难以突破眼前的小格局。资源的积累,才是推动人从一层角色跃迁到另一层角色的关键。

再往内走,就是能力圈。所谓能力圈,就是你真正能做的事。职场人最常见的错误,是总想证明自己能在不擅长的领域成功,结果浪费精力,错失机会。聪明的人,知道避开自己不懂的赛道,只在能力圈内不断打磨深耕。能力圈不是静止的,而是可以扩张的,但扩张的前提是耐心和代价。一个员工想要值钱,就必须在某个领域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专业力,成为“去哪都有饭吃”的人。与此同时,也要避免到处碰壁的盲目竞争。你不是样样都行,你只需样样专注。

而最深的一层,是存在层。存在层决定了你终极的追求和生命的意义。一个人一生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存在,决定了他会走多远。周鸿祎觉得自己不够成功,因为他的存在预期是打造BAT级企业。王兴、阿北、徐易容,同样是2005年的创业青年,但不同的存在感驱动,造就了今日的差距。存在感是人生的底色,它会反过来推动感知、角色、资源和能力。你若只是满足于温饱,那么能力圈停在小范围就够了;你若想影响社会,那么你必然会逼迫自己不断扩展。存在层不是虚无,而是点燃一切行动的火种。

说到底,一个人值不值钱,从外到内是五层修炼:外在体面是门票,角色定位是骨架,资源积累是燃料,能力圈是引擎,而存在感才是方向盘。很多人努力多年却没有结果,不是因为不够勤奋,而是他们只在某一层消耗,却没有看清整体。真正的修炼,是五层并进,从浅到深,最终形成合力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跃迁:成为高手的技术》(古典 著,中信出版社 2017)。这本书以心理学与系统论为基础,揭示了个人成长的路径,帮助人理解如何通过层层升级实现自我突破,与“成为值钱员工的五层修炼”正好呼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