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放弃“鸡娃”,中产父母去泰国陪读
2025-08-19

真正爱孩子的父母,不是逼他们奔跑,而是陪他们慢下来。

在国内的大城市,父母们似乎都裹挟在一股名为“鸡娃”的风潮里。孩子要报最好的班,上最强的学校,参加最卷的比赛。父母的焦虑从清晨睁眼到深夜入睡,从群里的作业打卡到各种考试排名。但在这样的高压之下,孩子真的更快乐了吗?父母真的更安心了吗?越来越多的中产父母开始觉醒,他们发现,自己的拼命和孩子的辛苦,并没有换来多少安全感。于是,他们放弃了“鸡娃”,带着孩子飞往泰国,选择一种看似绕远路的方式:去陪读,去慢生活。文章的核心问题是:教育的真义究竟是什么?父母为何要在此刻,作出如此巨大的选择?答案藏在他们日常的转身里,也藏在他们对未来的重新想象中。

表面上看,泰国的国际学校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成本低。北京、上海的国际学校,动辄几十万一年的学费,让许多中产家庭几乎透不过气。而在清迈、普吉、曼谷,即便是高水平的国际学校,学费也不过国内的三分之一。再加上生活成本较低,房子宽敞,饮食多样,让这些父母觉得花同样的钱,孩子和家庭都能活得更舒展。于是,清迈慢慢聚集起“中国家长村”,越来越多的中产父母带着孩子在这里重新展开生活。孩子在校园里用英语自如交流,放学后去学骑马、弹琴、画画,父母则在咖啡馆里写写自媒体,或者在热带集市里悠闲散步。与国内那种分秒必争的学习节奏相比,这里多了呼吸感。可是,若只是价格便宜、环境宽松,并不足以支撑一群父母下决心跨出国门。真正支撑他们的,是内心深处一种对“慢”的渴望,对“完整”的渴望。

顿悟往往是在反差中发生的。在国内时,很多妈妈是典型的“鸡娃妈妈”,作业不合格便焦虑不安,课外班要一个接一个地排满,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像被拧紧的发条。可是来到泰国之后,她们看到孩子不写作业也能好好成长,周末出游也能学到许多东西。她们甚至发现,自己终于可以在孩子上学的空档里去学画画,去散步,去重新成为自己。慢下来的不仅是孩子的童年,也是父母的人生。在这种对比之下,她们忽然明白,过去所谓的努力,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孩子,而是为了讨好别人的标准。那种“别人家的孩子”的幻影,一直在驱动着他们。真正的教育,其实不是把孩子变成流水线上合格的零件,而是让孩子有机会做自己。泰国的陪读,成为一种让父母与孩子同时解压的契机。虽然过程中也有不适应——语言障碍,家庭分居的困扰,夫妻关系的压力,但许多人依旧选择坚持,因为他们在慢下来的时光里,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:教育并不是训练孩子去赢,而是陪他们去长。

明理的时刻,总是带来安定。我们必须承认,泰国并不是终点,它只是一个跳板。很多家庭依旧会让孩子将来去欧美求学,毕竟那才是他们眼中真正的终极教育。然而,与其说泰国是一条捷径,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,让父母们看清自己在教育中的焦虑与盲点。孩子的未来并不在于你砸了多少钱,报了多少班,而在于他们是否在成长中保持热情,保持好奇,保持健康的心态。如果在国内,这一切常常被埋葬在题海和焦虑中;在泰国,他们重新有机会萌芽。父母们最终明白:鸡娃换不来真正的未来,唯有陪伴与理解,才是孩子最大的养分。教育不是输赢的赛跑,而是一场同行的旅行。能陪孩子慢慢走一段路,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书籍:《学习的本质:孩子如何学得更好》,作者彼得·C·布朗(Peter C. Brown)、亨利·L·罗迪格三世(Henry L. Roediger III)、马克·A·麦克丹尼尔(Mark A. McDaniel)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5年出版。本书以科学研究为基础,揭示了学习的真实规律,帮助父母和孩子跳出焦虑,找到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