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神话崩塌了,淄博该怎么办?
2025-08-19

真正需要收场的不是淄博,而是人心里的偏见。

淄博烧烤的热闹,从最初的送行宴,到满城的炉火通明,一路走来,火到出圈。有人说这是小地方的狂欢,有人说这是流量的虚火,还有人冷眼讥讽,说这是一场社会荒芜的表演。但当我们静下心去看,就会发现,淄博没有做错什么。相反,它做了许多别的城市该做却没做到的事:以游客为先,严控宰客,规范价格,甚至贴心到公交直达烧烤店。它用真诚换来了热度,用努力迎来了掌声。若说有什么神话崩塌,那只不过是人们对一座城市能否凭真心长久赢得热情的怀疑。而这个时代,正需要这样的真诚提醒我们:不要急着收场,更不要轻易捧杀。

起初,淄博只是北方一座普通的工业城市。钢铁与化工的印记,让它在外人眼中缺少风情。但疫情中的一场送行宴,却让这座城市意外地进入公众视野。大学生们在这里吃到了便宜实惠的小饼烧烤,心怀感激。等疫情过后,他们带着朋友们回到淄博,把这份体验传播开来。火车上的伴手礼,公交上的直达线路,酒店价格的稳定措施,一桩桩一件件,都让人感觉这座城市在努力兑现一句话:来客如至友。于是热度滚雪球般扩大,从校园的朋友圈,到微博热搜,再到央视报道,淄博成了“现象级”的城市。有人说这是炒作,其实是用心。因为没有这样的真诚,炒作撑不起全民的热情。

承接着,问题就来了。当淄博被推到风口浪尖,很多人开始质疑:这样的热度能否持续?是否注定会昙花一现?甚至有人直接跳过“需不需要收场”的问题,而只问“怎么收场”。这就是逻辑陷阱:把热闹等同于错误,把下场等同于收场。其实,真正需要收场的,不是淄博,而是那些盲目追逐流量的人。比如围堵绿豆糕大爷的博主,把他生活搅乱;比如骚扰鸭头小哥的粉丝,把他逼哭。这些行为才是乱象。而淄博本身,并没有什么原罪。它的火爆,不过是一座城市在互联网时代抓住了机会,并以良心和真诚守住了口碑。若说它将来热度会淡,那也是市场规律,像花开花落,自然循环,而不是所谓的“神话破灭”。

顿悟之处,在于我们该看到更深层的意义。淄博烧烤的成功,并不是偶然,而是提醒我们: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竞争,拼的不再只是风景资源,而是服务的细节,是诚意的长久。过去很多地方,习惯了“捞一票”的思维,一遇到游客就宰客,一有流量就割韭菜。可淄博偏偏反其道而行:不宰客,反而降价;不冷漠,反而热情。这样的行为让人心生感动。柏柳康说过,模仿欲望可以是积极的循环。当人们因为淄博而发现,原来旅游还能这么舒服,原来政府还能这么贴心,他们的期待就会被刷新。这种模仿不是病态,而是希望。因为有了对比,别的城市就再难理直气壮地任由乱象发生。淄博的火,不只是烧烤的火,而是信任的火、希望的火。

明理之后,我们才会明白:淄博该怎么办?答案很简单,不必收场,只需常态化。不必害怕热度过去,只要继续用心,就算没有热搜,依旧有人来。真正危险的,是社会用“捧杀”的姿态,把它高举再摔下。其实对一座城市最好的态度,不是追捧,也不是讥讽,而是让它成为“常态化的淄博”。每一个地方,都能像淄博一样,学会以游客为先,学会真诚待人,学会把短暂的流量转化为长久的信誉。那样,淄博的故事就不止属于淄博,而属于所有地方,属于每一个认真生活、真心待客的人。

所以,不要再问神话崩塌后怎么办。神话本不该存在,存在的只是脚踏实地的努力。淄博不需要收场,真正需要收场的,是我们的偏见与冷嘲,是那些扰乱纯粹善意的行为。只要真诚依旧,炉火常燃,故事就会一直延续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书籍:《体验经济》(The Experience Economy),约瑟夫·派恩、詹姆斯·吉尔摩著,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版。本书探讨了体验如何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,能帮助我们理解淄博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