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「宇宙的尽头,是编制」?
2025-08-19
人为什么拼命追逐编制?因为心里太想要安稳了。
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,人们的心也越来越容易慌。昨天还觉得手里攥着的饭碗铁打牢固,今天可能就因为一场裁员、一轮疫情、一阵风声,瞬间天翻地覆。正是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里,编制成了一个象征——它代表着稳定,代表着安全,代表着不用担心下顿饭的保障。于是“宇宙的尽头是编制”这句话,便带着半分调侃、半分无奈、又满是向往,被许多人反复念叨。它其实不是一句玩笑,而是一种投射:我们渴望在动荡里找到一个不变的锚。
从心理上讲,人类从出生的那一刻起,就带着对安全的渴求。婴儿因为母亲的怀抱而安定,成人因为一份可依赖的制度而安心。编制,便像是那只可以托住人的大手,让人感觉无论风吹雨打,背后都有人兜底。很多父母望子女进体制,不仅是为了待遇,更是为了那种“岁月静好”的确定感。经历过疫情的人尤其明白,外部环境瞬息万变,唯有稳定的收入、稳定的身份,能让人短暂地放下焦虑。在这种集体性的恐慌与追求里,编制就像心理的避难所,成为多数人心底最深的执念。
然而,若只看到表面的稳定,就会忽略内在更深的矛盾。为什么人会一边渴望安稳,一边又对安稳心生倦怠?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里,都有一股野心的力量。野心,本质上是攻击性的升华,是把想要争夺、想要突破的冲动,转化为创造与追求的动力。若一个人全然压抑了这股力量,他的安全感或许得到满足,但他的生命力却容易逐渐枯萎。很多人进了体制,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,久而久之觉得被困在围城里;但若要他们冒险出去,他们又害怕风险,舍不得安稳。于是,他们一边羡慕外面的自由,一边依赖体制的保障。这种摇摆,正是人心深处的挣扎:既害怕冒险,又害怕平庸。
顿悟的时刻,往往在于看清编制本身并不是答案。它能提供的是外在的稳定,却无法替你处理内心的不安。一个人若内心荒芜,即便手里有编制,依然会感到空虚;一个人若内心坚实,即便在体制外,也能走出自己的安稳之路。真正的自由,不是有没有编制,而是能不能让自己的心稳定。就像有的人进了体制,依然用热情去服务、去创造,感受到价值与意义;也有的人在体制外,凭借一技之长,依然能活得安稳踏实。稳定从来不是外界给予的,而是内心找到方向后生出的力量。
所以,宇宙的尽头不是编制,而是人心的安定。当我们一味追逐编制,其实追逐的不是职位,而是那份确定感。若我们把确定感全部交付给外界,我们就永远会被外界绑架;若我们能在心里生出安定,即便在不确定的世界,也能踏实前行。编制的诱惑,其实在提醒我们:人真正要修炼的,是如何面对不确定,如何在焦虑中找到自己的锚。若心安处,即是归处;若心能定,即是稳处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阅读:《被讨厌的勇气》(岸见一郎、古贺史健,机械工业出版社)。这本书借由对话形式,讲述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思想,特别强调个体要学会直面不确定、放下他人眼光,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定与自由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