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未来5年,请做好不用“上班”的准备
2025-08-19

未来五年,不用上班也能好好生活。

从前我们以为上班就是生活的根本,早晨挤地铁、晚上对着加班的电脑屏幕,似乎是成年人的唯一出路。可疫情给世界按下暂停键之后,我们忽然发现,不去办公室,事情依然能做完,团队依然能协作,公司依然能运转。甚至,有些老板算了算账,还比以前省了不少钱,员工们也省去了每天两三个小时的通勤路途。仿佛一夜之间,那个曾经牢固的规则松动了,旧的秩序里裂开了一道缝。有人看见了焦虑,有人看见了机会。于是,这篇文章想回答的核心问题也就浮出水面:未来,我们能不能真的过上“不用上班”的生活?它究竟是一种解放,还是另一种束缚?而在当下这个节点,为什么有人要提醒我们提前准备,就是因为时代的钟摆,已经悄悄地往另一边摇去。

起初,这种变化看起来并不彻底。很多人依然不安,觉得办公室才是真实,屏幕之外都是幻象。我们习惯了老板盯着的眼神,习惯了同事随时能拍桌子的声音,也习惯了下班挤地铁回家时,心里那种一天终于“打卡交差”的释然。可是,习惯并不等于真理。过去的习惯,只是工业社会给我们设定的框架。在流水线和标准化作业的年代,上班就是一块模板,把人镶嵌进去,就能批量生产出看似稳定的秩序。但当信息技术让时空消失,当沟通的方式变得无处不在,旧的模板就显得沉重笨拙了。于是,当一个设计公司的老板发现,员工远程工作也能保持产出,他便毅然退掉办公室,把原本用来交租的钱拿来激励团队。那一刻,他像是从旧时代走出一步,推开了一扇看见未来的门。

然而,门外并不是一片坦途。新的工作方式一旦启用,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一层层冒出。比如,沟通变得冷冰冰,少了面对面的激荡;比如,自律的考验变大,人在家里难免被床、被沙发、被外卖打断;再比如,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消失,手机一响,哪怕是深夜或周末,也可能要立刻回到工位。所有的好处似乎被一盆盆冷水扑打着,提醒我们,这不是单纯的轻松与自由,而是另一种秩序的重建。可仔细想想,问题并不是新模式本身,而是我们如何与之相处。就像水,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。若能建立清晰的规则,合理分配奖励,重新定义结果与责任,那么远程模式未必不能走通。

顿悟往往在看似矛盾的时候出现。我们之所以害怕没有办公室的上班,是因为我们把“稳定”与“物理空间”绑在一起了。可真正的稳定,不是坐在写字楼里打卡,而是你能解决问题的能力,你能创造价值的手艺,你能让自己和团队更轻盈地运转的智慧。当这种理解到来时,人会忽然松一口气。原来,未来的世界里,不是“没有上班”,而是“换一种上班”。不是公司给你设定边界,而是你自己决定边界;不是时间堆积成工资,而是结果转换成报酬。这种转变,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更主动,不能只等着指令,而要习惯把问题拆解、完成、交付。这也意味着,很多人要学会从普通职员转变成“超级个体”,让自己的技能和价值,能够直接被市场看见、被世界放大。正如有些人靠一台电脑和一部手机,便能改变命运。那时你才发现,不用上班并不是少了什么,而是多了选择。

当这一切慢慢清晰,心里的恐惧也转为安定。因为我们懂得,未来不是取消劳动,而是让劳动以更自由、更灵活的方式存在。于是我们也要学会给自己新的准备:要学会独立思考,别再只依赖命令;要学会打造个人品牌,让技能能被看见;要学会尝试“一人企业”,即便没有大公司撑腰,也能给自己留一条退路。这并不是虚妄的幻想,而是真实的方向。历史每一次重大变革,都伴随阵痛与迷茫,但终究会找到新的平衡点。就像文章里的那位设计公司老板,他敢于退掉办公室,就提前触摸到了那个平衡。对于我们个人而言,现在最好的准备,不是等未来来临,而是从当下开始练习,在生活里试着减少对“固定场所”的依赖,增加对“解决问题”的敏感。这样,当潮水真的翻涌而来时,我们不会被裹挟,而是能顺水推舟。

未来五年,也许我们会真正告别传统意义上的上班。但那并不是消失,而是蜕变。蜕变需要勇气,也需要耐心。正如修行,日日是新的试炼。我们所能做的,就是带着觉知去迎接,把不确定当作练习,把变化当作磨炼。如此一来,当某一天我们再也不用去办公室打卡时,我们不会茫然失措,而是能从容微笑,心里默念:原来,不用上班,也能好好活出自己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书籍:《一人企业》(Company of One),作者保罗·贾维斯(Paul Jarvis),中信出版社,2019年出版。本书深入探讨了小而美的工作模式如何让个体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,获得稳定和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