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聘请的总经理走了!这是他的辞职信,还有我的回信
2025-08-19
人和人之间的合作,并不是能力与能力的简单相加,而是认知与认知、心态与心态的深度磨合。
那封辞职信与那封回信,就像两面镜子,一面照出了职业经理人的辛酸与无力,一面映出了企业主的执念与不舍。读到这里,心里会涌上一种复杂感受:看似双方都有道理,却又都无能为力。经理人说,公司要规范、要改革、要有制度,不能再靠拍脑袋决策、靠人情维系;老板说,我懂,可是我的企业不是一个实验场,它是我的生命,是几百个家庭的依靠,是我血肉相连的根基。两封信写得坦诚,却没有交集。于是我们看到,经理人选择离开,老板选择守成,留下的不是输赢,而是难以化解的张力。这里的道,正是我们常常忽略的现实之道:任何合作的根本,不仅是目标一致,更是心性相契;而最难的是,彼此能否放下执念,看见对方背后的苦心。
在职场中,这样的冲突常常发生。职业经理人代表着一种理性逻辑,他的思维是任务导向、目标导向、绩效导向。他习惯分析问题,用数据和经验说话,追求的是效率、执行、规范。而企业主则有着不同的逻辑,他的思维常常带着感性,是安全导向、延续导向、责任导向。他的决策背后,不仅有市场和利益,还有情感和道义。他要面对的是老员工的忠诚与倚重,是家族与乡情的牵绊,是失败后再无退路的绝境。于是,一边是“要做强”,一边是“要活下去”;一边是“向前冲”,一边是“稳为先”。这两种逻辑看似矛盾,实则互为补充,却因为缺少理解,往往走向对立。经理人觉得老板不放权,老板觉得经理人不接地气,最后只能彼此怨叹。其实问题不在于谁对谁错,而在于彼此没有找到真正的交汇点。
顿悟往往发生在反思的时刻。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,就会发现,这封辞职信与回信之间的冲突,揭示了一个更普遍的道理: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障碍,不是意见的不同,而是立场的不同。站在不同的山头,看见的风景永远不一样。经理人站在“如何让企业更高效”的山头,老板站在“如何让企业更稳固”的山头。你说的对,他听不进去;他说的有理,你也难以接受。为什么?因为你们眼里看到的世界,本来就不一样。就像修行里说的:“小和尚只见经文,大和尚已见心法。”当心境不同、认知不同,再多的争辩也换不来共识。真正的转变,从来不是说服,而是领悟。一个人要经历过自己的磨炼,才会明白另一种心境的重量。
明白这一点后,我们就不会再执着于非要说服谁,而是学会了放下。你若是经理人,要懂得老板的担忧与无奈,他的每一次“固执”,背后都有对企业存亡的恐惧;你若是老板,要明白经理人的坚持与执拗,他的每一份“激进”,背后都有对专业价值的捍卫。只有看见彼此背后的真实,才有可能走向更深的理解。否则,再多的努力,也只是平行线的延长。人生何尝不是如此?朋友之间、家人之间、伴侣之间,多少冲突正是因为我们只想让对方接受自己,却不愿意去理解对方的立场。修行的智慧,正在于此:不求说服,而求同频;不必强合,而求自在。就像那封回信里说的:“企业不是你生命的一部分,而是我的全部。”若能体会这句话的分量,就会放下许多责备。
所以,这篇文章在当下写出来的意义,就在提醒我们:在纷繁的职场与生活中,不要执念于说服,而要学会理解。因为真正能同行的,不需要说服;真正无法同行的,说破了嘴也无济于事。与其耗费心力在争辩上,不如把时间留给那些能看见你、能理解你的人。正如修行人常说的,世间万缘,合则聚,不合则散。能走一程的是缘,能走一世的是心。学会放下说服的执念,才能让生命自在、让关系舒展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《第五项修炼》(彼得·圣吉 著,上海三联书店,2009年)。书中提出了系统思考的理念,强调组织要超越个人局限,通过理解整体系统去解决问题。它能帮助我们跳出对立与争辩,学会在复杂关系中找到真正的平衡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