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其实教育孩子打骂或者包容接纳都行,只要你做得到。你能做到啥,那就接受怎样的你自己,不要拧巴!
2025-08-19

教育孩子,打骂也行,接纳也行,关键是你能不能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。

许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总会陷入一种摇摆不定的纠结。有的人相信严格,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,打骂能让孩子知规矩;有的人倾向包容,觉得理解和接纳才是爱,让孩子自然成长就是最好的教育。两种方式,看似针锋相对,实则都只是养育路上的一种选择。真正让父母痛苦的,并不是方法对错,而是自己心里的拧巴。打了孩子,又愧疚;没打孩子,又后悔;包容了孩子,又担心太纵容;控制了孩子,又自责太严厉。于是,父母常常被困在反复的自我怀疑里,无法安心。孩子感受到的,并不是方法本身,而是父母那颗不安、矛盾、左右摇摆的心。

一个孩子最需要的,其实是一个稳定的父母。不是稳定的方法,而是稳定的心。你可以选择严格,只要你打得起、挨得住自己的愧疚;你可以选择接纳,只要你能承受孩子因此带来的散漫和自由。教育没有唯一的答案,关键是父母能不能接受自己。若心里不拧巴,孩子反而更容易安住。因为孩子从来不是看你说什么、做什么,而是看你有没有坚定。若父母心里总是摇晃,孩子也会在不安里学会摇晃。

我曾见过一位母亲,她一直坚持温和教育,从不打骂孩子,但孩子却并不乖巧,常常顶嘴。她有时心里忍不住想,要是自己严厉一点,孩子是不是会更好?可她又怕自己真的变得严厉,破坏了多年坚持的理念。于是,她一边温和,一边心里不满;一边接纳,一边悄悄地憋着气。结果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温和,而是矛盾。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母亲,于是变得更加不安分。后来这位母亲终于释怀,她对自己说:“我能做到的就是温和,我做不到棍棒教育,那我就坦然接受温和可能带来的问题。”当她真正接纳了自己的方式时,孩子也慢慢稳定了下来。不是方法突然有效了,而是母亲终于不再摇摆。

顿悟往往是在这种反复拉扯中生出的。父母并不是要成为完美的教育者,而是要学会看清自己,接纳自己能做到的程度。教育的术,不在方法,而在心。你能做到什么,就从哪里开始。你选择打骂,就要承担打骂之后的裂痕与修复;你选择接纳,就要接受接纳带来的混乱和慢慢磨合。修行也是如此,修的是一颗心的笃定。若你总想两头兼顾,既不舍得放下打骂的控制,又不甘心全然接纳的放手,那你永远都在徘徊中消耗自己。孩子看到的,不是你的坚持,而是你的犹疑。这份犹疑,才是最伤人的东西。

教育孩子,本质上是一面镜子。孩子的问题,往往是父母心的投影。父母若心里平稳,孩子再调皮也会慢慢归位;父母若心里混乱,孩子即便乖巧也会逐渐迷茫。修行者常说“观心”,其实在养育中也是如此。教育的第一步,不是方法,而是观自己,认自己,接纳自己。当父母能真诚地对自己说:“我就是这样的人,我能做到这里,也愿意承担后果。”那一刻,孩子也会感受到一种踏实。因为父母不再摇摆,孩子便有了可以依靠的底座。

所以说,打骂也好,接纳也好,并没有绝对的对错。真正重要的是,你能不能安住于自己的选择中,不再被纠结拖拽。若你选择严格,就不要事后陷入愧疚;若你选择温和,就不要半途怀疑。接受自己,才能真正放过孩子。教育不是要孩子变成我们理想的样子,而是让孩子在我们笃定的心里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父母若能修这一颗不拧巴的心,孩子自会在自由与规矩之间,生出自己的平衡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接纳不完美的自己》(原书名《Radical Acceptance》,作者Tara Brach,2003年出版),中文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,书中深入讲述如何通过接纳来化解内心的拧巴与挣扎,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益,对为人父母的心态调整尤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