裁员还会继续,直到回归均值
2025-08-18
裁员会继续,因为世界总要回到它该有的位置。
这些年互联网的繁荣,就像一阵风,把很多人吹到了他们从没想过的高度。一个普通大学生,一毕业就能拿到别人奋斗十年的薪水;一个年轻人,凭着几篇文案、几行代码,就能在北京、上海按揭买房,成为朋友圈里的“中产代表”。那时候大家都觉得,这就是未来,这就是趋势,这就是理所当然。可风停了,树叶才知道,自己原本就不在天上。裁员,只是把虚高的部分削去,把过热的泡沫戳破,让人和行业都回到均值。于是,那些被推到浪尖的年轻人,开始掉落,他们才猛然发现,原来过去的一切不过是时代的馈赠,而不是永恒的保证。
我们常常以为增长是必然的,就像春天过后必有夏天。但其实,所谓的增长,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偶然。快递业的暴涨,是因为劳动力便宜、商超不足;微信的崛起,是因为短信和邮箱都不好用;移动互联网的爆发,是因为一部手机装进兜里,带来了百年一遇的机遇。可是,这些机会一旦被填满,就不会再生长。人们还想要新的故事,还想要新的风口,可机会不是随手可取的商品,它往往要等待几十年才降临一次。如今,互联网已经覆盖了吃喝玩乐,应用几乎够用到老,小的改良不再能吸引大规模迁移。这时,大厂为了维持利润,只能削减所谓“不合理成本”。于是,多余的人力,虚高的薪水,浮夸的岗位,都成了第一批被拿掉的筹码。裁员不是暂时的阵痛,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构性调整。
顿悟往往发生在撞上现实之后。过去的互联网人,习惯了以为自己的能力无所不能,以为“互联网思维”能通吃天下。可他们没看见,自己只是时代的火车票,火车过站了,票也就没用了。大厂里的中层,擅长的是汇报、是PPT、是向上管理,可一旦离开体系,很多人发现自己就像泄了气的皮球。有人去了小公司,才发现三百万的市场预算不可能,十万块都要精打细算;有人去了传统行业,才发现人脉和资源比方法论更重要。能力的复用性很差,这就是事实。拧火箭螺丝的工程师,未必能修好摩托车。那些在大厂里长袖善舞的人,离开大厂就寸步难行。这时候,才真正明白,个人的价值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高。裁员不是打击,而是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真实的样子。
最后要明白的道理是,裁员不可怕,回归均值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肯醒来。那些提前把预期拉得太满的人,才会在坍塌时最痛苦。有人以为年薪百万就是铁饭碗,有人以为上市公司就是永久保障,于是提前透支,把未来抵押在房贷和消费上。等到泡沫破裂,就像当年的下岗潮,一夜之间梦想成了碎片。可是生活从不亏欠谁,时代从不许诺谁。清醒的人,早已做好准备,把钱管住,把预期放低,把生活的支点多元化;沉醉的人,还在田园大院里做着春秋大梦,直到被裁员的通知推入风暴。其实,裁员潮里最大的启示不是“公司无情”,而是“历史无情”。它不因你的学历、不因你的辛苦而停步,它只按规律前行。均值回归是规律,成本降低是规律,人力市场的起落是规律。与其怨叹,不如学会看清。真正能做的,是调整,是修正,是让自己在任何位置都能活得下去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《第二次机器革命》(The Second Machine Age),作者埃里克·布林约尔松(Erik Brynjolfsson)与安德鲁·麦卡菲(Andrew McAfee),中信出版社2016年出版。这本书讨论了技术进步、自动化与就业的关系,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“均值回归”的时代里,个人更需要新的思路与准备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