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真正厉害的人,都敢做“没用”的事
2025-08-18

真正厉害的人,往往敢在忙碌中停下做些看似没用的事。

这句话乍一听,好像有点违背常识。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追求结果,要高效,要有用,每一步都要指向目标。可是在真实的生活里,人并不是机器,不可能永远在高效的结果期里。树木要先深深扎根才能开花结果,人也一样。有时我们以为停下是懈怠,以为休息是浪费,其实恰恰相反,那是另一种成长,是在泥土里积蓄力量。文章之所以在当下被写出,正是因为太多人被结果绑架,被效率驱使,忽略了“扎根”的时机。它回答的核心问题是:当我们没有成果时,是否就意味着失败?它提醒我们:敢于做那些短期看来没用的事,敢于允许自己慢一点,才是真正长远的智慧。

我想起很多人的困惑:为什么努力了却看不到成果?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,结果还是不如人意?在焦虑的时代里,似乎每个人都被“结果”这两个字牵着鼻子走。我们想减肥,就天天盯着体重计上的数字;我们换工作,就日日想着工资是否涨了;我们读书,就数着自己读完了多少本。结果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。于是,当成果没有如期而至,心里就乱了,就开始自我攻击:是不是我不够努力?是不是我太差劲?是不是我已经退步了?这种思绪越积越多,像乱麻一样把人缠住。殊不知,真正的问题不是“我不够好”,而是“我没有允许自己好好扎根”。

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,每逢阴雨连绵,她总是提不起劲。以前她会强迫自己硬着头皮去做事,可是效率低得可怜,还经常自责。今年她换了一个方式,不再逼迫自己,而是承认这是属于休息和沉淀的时间。她去睡觉,去吃饭,去散步,不再自责不高效。等到五月阳光明媚时,她发现干劲自然回来了。这种变化让我想到树木的周期。树不可能天天结果,春天要发芽,夏天要吸收养分,秋天才结满果实。人也是如此。可我们却总是用秋天的标准要求自己全年不停地产果子,忽视了生长的节奏。于是,焦虑和失败感随之而来。文章告诉我们:没成果的日子,并不是浪费,而是成长的另一种形式,是未来成果的土壤。

这种顿悟让我看到一个反常识的智慧:真正的厉害,不是永远追着结果跑,而是能在没有成果的时候,依然安然自处,依然把小事做好。就像董宇辉的故事,他在农村长大,口音很重,被人嘲笑英语不标准。但他没有沉溺在“我不够好”的自责里,而是一步步去读书、去练习、去积累。那时的努力在别人眼里或许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“用处”,可正是这些“没用”的积累,让他后来在直播间面对无数观众时,依然能够从容不迫地表达自己。生活就是这样,短期里看似无用的事,往往在未来开出最大的花。写日记、读闲书、散步发呆、陪伴家人,这些都可能在一时之间看不到成果,但却是在悄悄扎根,给未来注入底气。

明白了这一点,我们就不再那么急切,不再害怕暂时的停顿。真正的修行不是天天结果,而是能陪伴自己经历扎根的黑暗期。我们需要学会判断:当努力很久却没有成果时,这并不代表自己失败,而是提醒自己进入了扎根期。此时最需要的,是休息、是补充营养、是允许自己迷茫。我们要敢于接纳那个“不太好的自己”,敢于在别人催促时坚持自己的节奏。扎根是隐秘的,别人看不到,但自己知道。只要根在生长,果子迟早会来。真正厉害的人,不是结果永远辉煌的人,而是能安然度过低谷的人。敢于做“没用”的事,本质上是敢于和自己和解,敢于尊重成长的节奏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阅读:《休息的艺术》(作者:克劳迪奥·纳兰霍,中文版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出版)。这本书探讨如何通过休息与放松让身心重新充电,与“敢做没用的事”的智慧呼应,能帮助我们理解休息在成长中的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