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穷人沉迷多巴胺,富人追求内啡肽”,快乐也分等级?
2025-08-18

快乐不是一回事,有的像烟火一闪就灭,有的像长河默默流淌。


这世上人人都追求快乐,但快乐真的一样吗?有人沉浸在刷手机的爽感里,一刷就是几个小时;有人坚持跑步流汗,虽然辛苦,却在完成之后有说不出的满足。有人抽烟喝酒,暂时麻痹心里的焦灼;有人读书写字,慢慢感受心灵的丰盈。于是,人们开始问:快乐也有高低之分吗?有人说,穷人更容易沉迷在“奶头乐”的多巴胺里,那些短暂而廉价的快乐像糖果,甜,却不耐久;而富人则更懂得追求内啡肽,那是克服本能、战胜痛苦之后的舒畅,是运动后的成就感,是学习后的开悟,是一份更深的、长久的幸福。

听起来仿佛有些残酷,好像不同阶层的人,注定走向不同的快乐方式。可细细琢磨,却能看到其中的真相。很多沉迷短视频、游戏的人,并不是贪图“低级”的享乐,而是因为生活的重担太沉,他们急需一个出口来减轻痛苦。与其说他们在追逐快乐,不如说他们在逃避痛苦。他们需要的不是更高级的快乐,而是暂时让自己能喘口气。这样看,那些一遍遍循环的娱乐,并不是选择,而是一种自我保护。


若我们仅仅用“高低”来划分快乐,其实是一种粗糙的判断。心理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,某些快乐其实只是痛苦的缓和剂。抽烟的人,在抽的时候确实会感到一丝放松,但那是因为戒断反应的痛苦暂时被压了下去;拖延的人,在玩手机时觉得舒心,但那舒心背后是逃避任务的焦虑。这样的快乐,不是增加的快乐,而只是让痛苦暂停。这就像溺水的人拼命挣扎着露出口鼻吸一口气,那一刻的“舒畅”,并不是在享受,而只是死里逃生。

为什么有些人一生都困在这种短暂的快乐里?因为在他们内心深处,有一个原始的伤口。小时候太多被否定,太多不被允许,太多外在的力量压在身上,导致他们习惯了用一点点即时的满足来补偿内心的失衡。甚至,他们会反复制造一些让人指责的行为,好像只有被责备,才符合自己熟悉的世界。痛苦在这种循环里,竟然也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“快乐”。这便是心理学里的“痛苦即快乐”:人不是因为真的爱上痛苦,而是因为在痛苦里,能嗅到熟悉的味道,能找到依附的影子。

这种逻辑若不被识破,一个人很可能永远停留在“恢复正常”的低级快乐里,不断借助多巴胺来抵消生活的不堪。其实,他们不是懒惰,而是缺乏足够的安全感,缺乏一份允许自己去追逐更深幸福的勇气。

顿悟
那么,高级的快乐究竟是什么?它不是一开始就甜美的,而是伴随着克服与超越。比如跑步,坚持到身体快要放弃时再多跑一步,汗水流过全身,那一刻身体分泌的内啡肽带来的舒畅感远超短暂的娱乐;比如农人耕耘数月,收获时的喜悦,是与土地和季节共同奏响的歌;比如孩子为了妈妈的期待,忍住玩耍乖乖睡觉,那种克服本能的小小胜利,本质上就是爱带来的力量。

高级快乐,并不是因为“富人”才有条件,而是因为在爱和理解里,人更容易拥有勇气,去面对困难,去忍受过程,去抵达更深层的满足。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足够地爱过,他就会更容易学会自律,因为那份自律不是压迫,而是内心主动的选择,是他想要回应爱的方式。反之,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否定和催促,他长大后可能会陷在低级的快乐里,不是因为他不想进步,而是因为痛苦和否定让他缺乏力量。

顿悟到这里,我们才明白,快乐并没有真正的高低之分。真正的分野,在于有没有学会用爱去克服本能,用耐心去抵达深层的幸福。多巴胺和内啡肽,并不是穷人和富人的界限,而是心灵是否成熟的界限。

明理
所以,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并不是要鄙视某种快乐,而是要提醒我们:不要把自己困死在短暂的麻痹里。刷视频、打游戏、抽烟喝酒,这些都不是罪过,它们只是止痛药。但若一个人一生都依赖止痛药,就永远没有机会康复。真正的成长,是在爱里勇敢地去突破,哪怕一点点,也能体验到内啡肽的滋味。

生活里,我们都难免要面对焦虑、拖延、无力,这些时候短暂的娱乐能救我们一时,却救不了一世。若能逐渐把心安放在更深的地方,比如运动,比如学习,比如陪伴,比如创造,我们会发现,快乐可以是持久的,可以是滋养的,可以是带着方向的。

因此,快乐不是分高低,而是分深浅。浅的快乐像糖果,甜却转瞬即逝;深的快乐像大树,生长缓慢,却能撑起整片天空。我们要允许自己偶尔吃糖,但更要学会种树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不会被低级快乐拖垮,而能一步步走向更自由、更丰盈的生命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娱乐至死》(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),作者尼尔·波兹曼(Neil Postman)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1年版。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沉迷浅层娱乐对人类思维和幸福的影响,与本文的思考有深刻呼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