夺冠两年后,天才全红婵的崩塌
2025-08-18
真正的强大不是天才,而是跌倒后还能站起来。
当一个十四岁的女孩从十米跳台上纵身一跃,带着几乎消失的水花惊艳世界时,我们为她欢呼。我们叫她“神话”“天才”,我们把希望、梦想、骄傲都压在她瘦小的肩膀上。全红婵就是这样,一跳成名天下知,从此她不再只是一个孩子,而是一个被万众瞩目的“符号”。然而,符号背后是血肉,是成长,是发育中的身体,是无法被掌声掩盖的疼痛。天才的光环容易让人忘记,这个女孩不过十六岁,她依旧要走过青春的迷惘,要经历自我怀疑,要在失败和低谷中反复挣扎。文章之所以在今天引发共鸣,是因为它提醒我们:一个孩子的生命不该被裹挟进全民的造神与毁神循环,真正值得珍视的,是她作为一个“强者”的坚韧与自律,而不仅仅是天才的奇迹。
当初全红婵第一次走进世界视野,几乎一切都是命运的巧合。东京奥运延期,她刚好踩着最低年龄的门槛入选;选拔赛前才学完动作,却杀出重围获得积分第一;没有国际比赛经验,却在世界最高舞台上震惊四座。她的故事写满了神话的气息,仿佛是一场命运的剧本,天赋、贫寒、运气、机遇,一个都不少。那一年,她用五个动作中的三个满分,把世界纪录踩在脚下,成了举国欢呼的天才少女。可是,当掌声太过炽烈时,人们忘了她只是个孩子。她笑着比心,笑着许愿要开零食超市,笑着说要为妈妈治病,她的愿望单纯得像街头巷尾的普通女孩。然而,舆论和资本却以最快的速度裹挟她,把她推上了高高的神坛。她的家乡被挤满直播的游客,她的生活被娱乐化地打量,她的训练和比赛变成了全民的期待。人们捧她上天,却忘了天上没有依靠,摔下来时会更疼。
果然,神话在时间面前开始褪色。发育期的身高增长让她的动作失去稳定性,曾经轻巧的水花消失术变成了“炸鱼”。那一段时间,她连输六场,被网友戏称为“千年老二”。网络的狂热在转瞬之间变成了冷嘲热讽:“钱赚多了心思不在跳水”“成名后心浮气躁”。她被造谣退回省队,她的微博停更,生活缩进无声的角落。那些曾把辣条堆满她家门口的人,转身也能把她踩到尘埃里。吹爆与网暴之间,竟然只隔一层薄薄的纸。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女,这样的起落是何等残忍。她没有错,她只是长大了,她的身体和心灵都在经历青春最正常的变故,可是她却必须在万众注视下承受,必须在质疑与诋毁中自我消化。天才的标签,掩盖了她作为人所必经的挣扎,也剥夺了她应有的脆弱。
然而,也正是在这最容易被忽略的时刻,我们看见了另一种光。全红婵没有被击垮,她流过眼泪,却依旧笑着走回跳台;她经历失落,却依旧一天天自律训练;她被称作“老二”,却没有停下脚步。五百多天,她走在细如钢丝的路上,忍受发育的挑战,忍受质疑的声音,直到再一次夺冠,人们才恍然大悟,她不仅仅是天才,她更是强者。天才是偶然,强者才是必然。天才是一瞬的闪光,强者是漫长的淬炼。强者可以被看低,可以被误解,但依旧能靠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走出来。全红婵不过十六岁,却已经在跌倒和爬起中展现了这种力量。
明白这一点,我们也该顿悟: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又一个被造神的偶像,而是一个又一个能够真实成长的人。我们不该把孩子架到不该承受的高度,也不该在他们跌倒时冷眼旁观。对全红婵如此,对每一个被称为“天才”的孩子亦然。教育的目的不是塑造神,而是培育人。人可以脆弱,可以失败,可以迷惘,但只要内心有韧劲,就能重新走回光里。我们称全红婵为“强者”,不是因为她夺了几块金牌,而是因为她敢在失败后继续跳,敢在质疑中守住自我。真正的强大,不是没有跌倒,而是跌倒后依旧有勇气继续向前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阅读:《逆境成长》(作者:马丁·塞利格曼,中文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年出版)。这本书探讨人在挫折中如何培养韧性与自我恢复力,与全红婵的经历呼应,能启发我们理解“强者”的真正含义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