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柳传志:八十感言
2025-08-18

人生走到八十岁时,才明白时间快慢全凭心念。


人常说,岁月如梭,可等真正站在八十岁的门槛上回望时,才知道那梭子有多急,多快。年轻时,总想抓住什么,总想跑得更快,怕落后别人,怕被遗忘。于是日日匆匆,年年奔波。可时间终究没有被抓慢,它自顾自流淌,一点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忙碌而停顿。正如柳传志在感言中所说,他在57岁时就想让时间过得慢些,试过记日记,试过细嚼慢咽,可最终,八千多天还是如期而至。这份感叹,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心底的疑问:生命,究竟该怎样过,才算不虚此行?

于是,他用一生的历程给出了答案。无论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曙光,让他从混沌中看见了希望;还是联想的绝境反击,从濒临败局到登上巅峰;抑或是身患重疾之后仍坚持活下去的韧劲;再到如今,八十岁的自己回望家人、朋友,感叹生活的美妙。那其中的共鸣不是企业家的传奇,而是一个普通人对生命的领悟:历史给了我们机会,个人要敢于抓住;环境给了我们难题,个人要学会跨越;生命给了我们有限的时光,个人要懂得珍惜。


细细去读这篇感言,会发现它回答的核心问题是:人这一生到底靠什么支撑,才能穿越风雨与坎坷,走到心安与豁达?答案不在外界,而在内心的信念与选择。

他回忆年轻时的困顿,文化大革命让整整一代人陷于混乱,可当改革的光亮出现,他没有迟疑,而是冲了出去。那一刻,选择比能力重要。面对完全陌生的商业领域,没有钱、没有经验、甚至屡次被骗,可他仍然坚持,因为他看见的是一种价值,一种要把知识变成生产力的信念。于是,才有了后来的联想。

这份选择,并非只在大事中才重要。八十岁再回首,他同样感激父母的教养,感恩伴侣的守候,珍惜朋友的情义。人生的支撑不只是事业的成就,还有日复一日的陪伴,还有风雨同舟的情感。朋友之间那一盆炭、那两个馒头,或许比辉煌的并购更能支撑一个人在逆境中走下去。

这一层承接,提醒着我们:生活的意义,不在于一味追求速度,而在于在混沌之中抓住光,在失望之中看见义,在有限之中体会无限。

顿悟
而最让人心头一震的,是他在八十岁仍说出“希望十年后再立一根木桩”的心愿。要知道,他早已经历大病,早已呼吸不畅,可他依然愿意带着身体的限制,去品味生活的乐趣。

顿悟来自于此:生命的长短,我们无法决定,但生命的厚度与滋味,却可以由自己赋予。正因为挨过饿,所以更懂得红烧肉的香;正因为走过黑暗,所以更珍惜曙光的亮;正因为历过生死,所以更感受日常的美。年轻时总怕失败,总怕失去,总怕不够多不够好,然而真正活得透彻的人,知道失去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,失败只是另一种滋味,不够多不够好正是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。

这也解开了一个当下许多人心中的结。我们常常感叹日子不值得,事业辛苦,关系冷淡,未来迷茫。但如果换一个视角,把日子看作一根根木桩,每走十年就是一次纪念,那么,生命的重量就不再只是数字的叠加,而是体验的累积。原来,人生真正的自由,不是拥有多少,而是能在任何境地说一句:还想再活一段,再品一口,再笑一次。

这份顿悟,不是八十岁才可拥有,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提早练习的功课。

明理
因此,这篇八十感言在当下的意义,不只是个人的回忆,而是对后来人的一盏灯。它告诉我们:时间不会慢下来,但心可以慢下来。事业不是唯一的答案,关系和情义同样重要。失败不可避免,但它不等于终点,反而是积累厚度的契机。

每一个时代都有困境,也都有机会。柳传志遇见的是改革开放,我们这一代或许面对的是数字浪潮、人工智能、全球化的震荡。但不论何时何地,真正的关键都是一样的:你是否敢于抓住机会,是否能在风雨中守住信念,是否愿意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寻找乐趣与意义。

八十岁仍然愿意期待九十岁的木桩,这是对生命最大的礼赞。它提醒我们,不要总是焦虑未来,不要总是困在得失里。只要此刻还在呼吸,就值得举杯,就值得感恩。人生的答案,不在远方,而在脚下的每一步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活下去的理由》(Reasons to Stay Alive),作者马特·海格(Matt Haig),中信出版社,2017年版。这本书讲述作者在抑郁与困境中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,与柳传志八十岁依然珍惜生命的感悟遥相呼应,能带给人深切的力量与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