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14年前,那个背“疯娘”上大学的孝子,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
2025-08-18

命运给人一副烂牌,若能握紧,也能打出光亮的局面。

当我们听见刘秀祥的故事,很容易被“背母上学”的画面打动。可是若停留在感动,就失去了它真正的价值。那背影里,不只是孝顺,不只是苦难,而是一种深深的执念——我不能被命运推翻,我必须在黑暗里走出一条光亮的路。这个世界上,最难的是活成自己不想成为的样子,但更难的,是活成自己不愿意,却为了别人不得不选择的样子。刘秀祥的道路,正是如此。

小时候的他,命运没有给他留下一点温柔。父亲早逝,母亲精神失常,兄长离家,唯有十岁的他成了家中唯一的顶梁。别人是孩子,他已是大人。别人读书是为了未来的选择,他读书是为了活下去。于是,一个孩子稚嫩的肩膀,既要担柴米油盐,又要护母亲的安宁,还要守那一点点关于未来的希望。他太明白了,身边的土地只能收获玉米,而书本却可能收获自由。他选择把命运压在读书上,那是一条最苦也最亮的路。

走出村庄,他没有因为苦难而放弃母亲。高中,他带母亲住窝棚;大学,他依旧坚持背母同行。那张照片流传全国:一个瘦小的身影背着破旧的行李,一只手拉着母亲走向校园。无数人为之动容,可刘秀祥却拒绝所有的资助。别人看到的,是苦难换来的名声;他看到的,却是倔强的底线——不能靠可怜活着,不能靠施舍走下去。他要靠自己的双手,哪怕一天只睡四小时,哪怕在工地从高处摔下,他也咬牙继续。他把所有的苦难,熬成了坚韧。

可是,人若只是自救,也只是凡人。刘秀祥真正的不同,在于他并没有止步于自救。他明明可以靠“孝子”的名声得到高薪职位,可以在城市安顿母亲,过上安稳的日子。但他偏偏放弃了那条容易的路,带着母亲回到最贫瘠的山村,成了一名最普通的乡村教师。他看见太多孩子因贫困而辍学,他听见学生说“父母让我赶紧嫁人”,他明白,如果没有人坚持,就会有一代代孩子像他小时候那样,看不见光。他选择用自己的人生,去点亮更多人的人生。

顿悟往往在最不经意的一刻。对刘秀祥来说,也许是在深夜里,他突然发现自己无法安心享受安稳。命运给了他苦难,也给了他磨砺,他不能只为自己走出深山,还要带更多人走出来。他成了别人眼里的“乞丐”,到处讲述自己伤口的故事,只为了换来孩子们的学费。他说那是痛,每讲一次,就像再经历一遍。但他还是一遍遍讲下去,因为那份痛,如果能换来孩子们的笑,就值得。

我们常常以为,一个人要摆脱苦难,就要远离苦难。可刘秀祥告诉我们,真正的超越不是逃离,而是转身拥抱,再用心去化解。他明明最讨厌被人可怜,却一次次向人伸手;他明明已经走出大山,却又义无反顾走回去。这不是因为他喜欢苦难,而是因为他明白,只有让更多人走出去,他的人生才真正完整。

明理处,我们终于能看清:刘秀祥的故事,不是歌颂苦难,而是歌颂对抗苦难的力量。苦难本身不是财富,只有战胜苦难,才会成为财富。他所展现的,不是“忍受”,而是“突破”;不是“顺从”,而是“逆行”。他的生命提醒我们,命运再残酷,也能用一份信念把它扭转;环境再黑暗,也能用一点光照亮别人。

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里挣扎,可能不如他那般极端,但都有无形的桎梏。我们常常抱怨,常常逃避,却忘记了最重要的——无论环境如何,都要守住一份清醒的选择。读书也好,工作也好,抚养亲人也好,若能不逃避、不自怜、不放弃,就已是人生的大修行。

所以,刘秀祥给我们上的课,不只是“孝子”的课,而是人生的课。他让我们懂得:命运不会善待所有人,但只要我们肯握紧自己的手,就一定能在某处为自己和别人点一盏灯。那灯,也许微弱,却足以穿透黑夜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书籍: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(维克多·弗兰克尔著,新华出版社,2019年版)。这本书讲述了在极端苦难中,如何通过找到生命意义而活下去,正与刘秀祥的生命体悟相呼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