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入100万,比考上好大学简单多了?答案很意外,有被激励到!
2025-08-18
年入百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,反而比考上一所顶尖大学更依赖于主动和选择。
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其实是:在人生的不同阶段,哪些东西是命运决定的,哪些东西又掌握在自己手里?作者用985高考和年入百万做对比,看似讨论的是教育与财富,实际上探讨的是命运与自由。很多人觉得考大学更容易,因为路径明确,标准清晰,而赚钱靠天时地利人和,充满偶然。但文章给出的逻辑是相反的:高考往往更像命中注定,而赚钱则更像主动博弈。这个立场,乍看意外,细想却极具激励性。
——
先从“起”的角度来看。高考是我们人生中最公平的一次竞争,也是最被强调的一次分水岭。但在看似公平的背后,却深藏着难以撼动的出身差异。你出生在什么家庭,住在哪个城市,遇见什么老师,读什么学校,几乎决定了你的起点和上限。即使你再聪明,再努力,也可能因为教育资源不足而难以跨越那条分数线。就像作者自己,高中在农村学校,哪怕成绩最好,也只能算勉强,而换到济南复读,马上就跨了几十个分数段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很多东西,从一开始就锁死在概率里。
换句话说,十几年的寒窗苦读,很大程度上是被动接受,是“别人给你什么,你就学什么”,而主动性很少。你无法选择父母,无法选择老师,无法选择地域,你的努力在那个框架里能发挥的作用有限。于是,考985对很多孩子而言,真的不是“努力就行”的事。
——
而进入“承”的阶段,文章把目光转向了赚钱。与高考不同,赚钱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。它的通道多,它的可能性多,它的失败也不算定局。你二十岁失败,可以三十岁重来;三十岁不顺,四十岁仍有机会;甚至五十岁六十岁,还有逆袭的故事。它是一场无限游戏,只要你不认命,机会始终存在。
在赚钱的世界里,评价体系是多元的。高考只能考分数,你是学霸还是学渣,基本很快定论。但赚钱却可能因为换了行业、换了赛道、换了项目,立刻有不同的局面。有人靠营销赚钱,有人靠产品赚钱,有人靠人脉赚钱,有人靠踩红利赚钱,甚至有人靠吹牛也能赚钱。市场虽然残酷,但它不封死通道。一个在教育里被判定为“差生”的人,未必不能在财富上逆袭成功。
这种差异让我们看到:高考像一次有限游戏,只能赢一场;赚钱像一场无限游戏,你可以不断博弈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——
顿悟发生在这里:原来人生真正的希望,不在于那一次决定命运的考试,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在成年之后,主动去争取、去改变。高考之后的人生,才是你真正可以塑造的部分。
你可以换老板,换城市,换行业;可以选择新的老师,新的方法,新的伙伴;可以放弃不适合的路径,重新投入新的赛道。你有权利选择成长的方向,有机会抓住风口,也有机会积累长久的价值。你不再是被动的孩子,而是主动的成年人。
因此,年入百万并不是一个稀有的奇迹,它只是一个象征:象征着主动权回到你手里,象征着努力终于能发挥最大效用,象征着“余生一切皆有可能”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完文章后,会觉得意外又被激励——因为它告诉我们,不必把命运锁死在一次高考里,而是要看到人生真正的自由起点,往往是从毕业后才开始的。
——
最后的明理,是回归心法。文章提醒我们:人生最怕的不是失败,而是认命。一旦认命,就等于关掉了所有的可能。你觉得自己这辈子就是这样了,那就真的不会再有改变。但如果你心里还留一丝不服,还留一点火苗,人生就依旧是开放的局。
修行的智慧就在这里。不要把自己困在单一的框架里。高考是框架,社会评价是框架,别人的眼光也是框架。修行者的路,是看见框架,超越框架。赚钱的多元世界,只是一种提醒:你总有机会,除非你自己放弃了。
所以,当我们再被焦虑和比较困扰时,可以这样安慰自己:人生不是一场有限的输赢,而是一场无限的流动。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重启,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打开新的大门。你永远都不晚,除非你自己关上门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阅读:《无限游戏》(詹姆斯·卡斯 著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版)。这本书讲述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的区别,正好呼应“高考与赚钱”的对比,能帮助我们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人生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