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张雪峰公司“上四休三,工资不变”,网友破防:3个底层逻辑,80%的人忽略了
2025-08-18

休息多工资不变,听上去像是一个梦,但真正的底层逻辑却关乎人和工作的关系。

人们看到张雪峰公司推行“上四休三”,第一反应是惊讶和羡慕:这样的公司也太良心了吧。可仔细想想,这背后真正成立的前提,并不是慈善,而是产出值不变。一个员工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价值,企业当然愿意给他更多自由。问题是,大多数人一提到工作,就容易陷入“时长”与“苦劳”的幻觉,好像坐在工位的时间越久,越能显得自己尽职尽责。可真正决定工资的,从来不是你呆了多久,而是你创造了多少。休息更多,不等于偷懒,而是效率更高。真正的底气,从来都不在工时里,而在产出里。

承接着往深里看,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加班文化,背后真正推动的不是老板一个人,而是整个内卷的格局。外卖骑手的故事就是最直观的例子:系统不断缩短送餐时间,骑手为了不被罚款,只能拼命抢单、闯红灯。即便平台后来加了几分钟的缓冲时间,骑手们也不会因此慢下来,而是继续加速,因为竞争对手就在身边。职场上也是一样,你当然可以拒绝加班,但你不能阻止别人自愿加班。你若不愿意卷,对手愿意卷,那结果是老板选择对手。这种困境让人觉得无力:我们都想要松弛和自由,可现实的竞争让大多数人不得不低头。于是有人羡慕“上四休三”,但真正能享受到的人,往往是有稀缺性、有筹码的那群。

顿悟就在于此:决定我们能不能拥有更多选择权的,从来不是外部的制度,而是我们自己能不能搭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。护城河是什么?就是稀缺,就是别人难以取代。环卫工人再重要,因为门槛低,收入也高不起来;而一个能提供独特价值的人,即便工作时间少,也能轻松谈条件。护城河的打造有两个方向:一是个性化,你能不能提供别人复制不了的解决方案;二是黏性,你的经验能不能随着时间累积越来越值钱。就像董宇辉,他换了舞台,从英语讲台到带货直播,但因为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不可复制,他越做越有价值。真正值得依赖的自由,不在于制度恩赐,而在于你自己是否不可替代。

最后我们明白,自由与否,不是看你每周休息几天,而是看你能不能不被迫接受一切。你若只是普通的执行者,公司当然可以随意安排你的时间;你若有护城河,有独特的价值,你自然有资格跟公司谈条件。羡慕别人的休息,不如先问问自己:我的筹码够不够?我的技能能否积累?我的经验是不是只在重复?真正的“四天工作制”,不会靠等待而来,而是当你强大到不被取代的时候,它自然会成为你的常态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非对称风险》,作者纳西姆·尼古拉斯·塔勒布(Nassim Nicholas Taleb),中信出版社2019年出版。本书深入讲解了如何通过建立个人的“不可替代性”来降低风险、增加选择权,与“护城河”逻辑高度契合,能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持续竞争力的来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