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,比去年更难?
2025-08-18
赚钱越来越难,不是错觉,而是环境真的变了。
很多人今年都有这样一种感受:经济复苏了,街头热闹了,旅行的人多了,餐馆的桌子满了,但兜里的钱却不见得更多了,做生意的人喊难,打工的人喊累,就连体制内的人也说紧张。这种矛盾的感觉,让人一头雾水:为什么宏观在复苏,微观却觉得更苦?这其实是我们常常忽略的真相:经济不是均匀复苏的,繁华的另一面是分化,复苏的另一面是下行。尤其是价格的全面下跌,让许多行业陷入“白忙”的困境,看似有单,有人气,但利润在一天天被挤掉。于是人们感受到的,不是宽松,而是更紧。
仔细观察,今年哪些行业在叫苦?自媒体人流量下降,广告投放减少;直播带货被分流到线下,收益不及预期;出口企业订单减少,货拉拉、外卖、快递等低门槛行业挤进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,竞争比去年激烈数倍;就连体制内的稳定岗位,也面临财政压力,奖金减少,合同工被清退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“经济热闹了,赚钱却更难”的现象?答案藏在价格里。CPI走低,PPI连续负增长,制造业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都在跌,说明从上游到下游,整个产业链的利润都在收缩。当价格一路下滑,企业卖得越多亏得越多,就业和收入也自然受影响。人们兜里没增加的钱,无法支撑大额消费,这就是消费分化的根源。吃饭、旅游这些短期必需开支会反弹,而大宗消费——车、房、家电、奢侈品——却更冷清。
这正好揭示了一个久被忽略的规律:每一次货币刺激,都会在短期拉高价格,带来投资扩张,但最终都会积累产能过剩,价格随后回落,企业利润缩水。2009年的“四万亿”,2014年的全球宽松,都是这样走过的。货币扩张可以扭曲短期信号,让企业误以为需求很旺盛,于是盲目扩张,等到需求冷却,才发现市场承接力不足,只能甩卖库存、削减投资、裁撤人员。价格下行带来的冲击,往往比通胀更让人心慌,因为通胀至少意味着有人在花钱,而通缩则是大家都在收缩。企业不敢投,家庭不敢花,钱在口袋里握得更紧。这种氛围,就像冬天的风,吹得人瑟缩。
然而,顿悟也正在这里生长。市场从来就是一个循环,有涨就有跌,有繁荣就有收缩。价格的下降,并不只意味着坏,它也是一种“出清”,让多余的产能被淘汰,让真正有韧性的企业留下。对于企业家来说,通缩是风险,但也可能是机会。原材料便宜了,土地便宜了,如果此时敢逆势布局,等需求回暖,往往能收获更大的收益。对普通人也是如此,当外部环境让你感到压抑时,更应该学会收敛浮躁,专注长远,培养真正的能力。很多人之所以慌乱,是因为把一时的困境当成了永远的宿命。事实上,人生的周期和经济的周期一样,低谷之后,往往有新的起点。你若明白了这一点,就会少一些怨气,多一些准备。
更进一步说,真正要走出困境,不是靠一次次加杠杆去制造新的泡沫,而是靠深层次的改革。把钱更多放进家庭的口袋里,让普通人敢花、敢消费,让中小企业轻装上阵,敢投资、敢用人。这才是经济活力的源头。就像生活里,一个人若背负太多债务,就算眼前有机会,也不敢伸手去抓。国家也是一样。未来,若能让更多人享有稳定的收入,拥有安全的养老,减轻债务的压力,那么经济复苏才会真正落在每一个家庭的餐桌上、钱包里。届时,我们不必再纠结GDP几个点,不必再患得患失,而是能安心生活,安稳前行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书籍:《通货紧缩:日本的教训》(理查德·库著,机械工业出版社,2010)。这本书系统分析了日本“失去的二十年”的背景和原因,对理解价格下行周期与经济困境极有启发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