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6岁不婚不育,她裸辞回家:吃住全免,太爽啦
2025-08-18
有些路不必拼命往前赶,慢下来和家人一起走,也是另一种圆满。
近来“全职儿女”的故事引起很多议论,有人羡慕,有人质疑,有人称之为啃老,也有人看见了里面的温情。文章里几个主角,有人三十多岁不婚不育,选择裸辞回家,日子过得安安静静;有人回到父母身边,把生活过成了一份轻松的陪伴工作;有人甚至在家中重新发现了与父母的亲密感与新的相处方式。乍看像是逃避,可细想,却是在回答一个很重要的问题:在快速变化的时代,年轻人该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安顿与心安。
我们这一代人,长在竞争里,读书要争,工作要争,买房要争,结婚要争,仿佛一刻不拼命,就会被世界抛下。可拼命之后,疲惫无力的人越来越多。于是有人突然放慢脚步,转身回到家中,用“全职儿女”的方式生活,这既是退,也是另一种勇敢。因为他们说出了一个常常被忽视的事实:生活不只有向前的奔跑,还有回望和守候的价值。
——
细读这些故事,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挣扎。花酱酱在职场里换过十几份工作,总是水土不服,努力却得不到认可。疫情三年,她开的蛋糕店关门,人生兜兜转转,终究没有走上所谓的“主流成功”。她没有假装坚强,而是承认自己对那种生活不感兴趣,于是选择回到父母身边,过一种低物欲却温润的日子。她做饭、记账、陪伴父母,也用公众号写下这些琐碎片段,证明自己曾经鲜活地存在过。
Elle的故事是另一种修补。她曾经怨恨父母,觉得童年缺少陪伴,可当看见父亲落泪,她忽然意识到老人也在慢慢老去。于是她转身回家,用时间弥补从前的空白。她在父母身边做一个随叫随到的“女儿”,帮他们网购,帮他们做旅游攻略,陪父亲打篮球,甚至在父亲喝醉时接他回家。她把父母当成“老板”,自己做他们的眼睛和手脚。看似“倒退”的选择,却让她重新获得了与父母的亲密关系,也让父母晚年有了笑声和安心。
小羊的经历更多了一层意味。她曾经拒绝过父亲的工厂,却在回家后重新进入那个她逃避过的世界。她跟着父亲做陶瓷,用创意和记忆结合,完成一次象征性的传承。她说以前忙着关心社会议题,却忽略了父母生活中的小小困难。回家后,她帮他们买东西、教他们使用电子产品,也第一次用成年人的身份去认识他们。她不再只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,而是父母生活的合作者。这种转变,让她看见了家与血脉之间更深的力量。
而最年轻的勿念,则是在最挫败的时候回到父母怀里。她带着辞职、失恋、考研失败的重重打击,几乎怀疑自己一无是处。父母没有责备,只说“回来吧”,甚至给她薪水,让她做全职女儿。她遛狗、画画、写字,也在家里和父亲养花,慢慢找回平静。她说父亲在她面前像小男孩一样撒娇,这让她第一次意识到,家并不是失败的退路,而是可以重新汲取力量的地方。
——
看似相似的选择,背后都在指向一个顿悟:现代生活并没有唯一正确的轨迹。社会教我们要奋斗,要出人头地,要结婚生子,可这套剧本并不适合每一个人。那些走出职场、拒绝婚育、回归家庭的年轻人,他们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:我是谁,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。
当一个人敢于承认自己不想继续“卷”,而是愿意照顾父母、过简单生活,这需要极大的勇气。因为这意味着要接受来自外界的议论,甚至指责。但修行告诉我们,勇敢不只是在外部世界拼杀,也是在内心世界诚实。真正的勇敢,是敢于面对自我真实的需要,并且为此承担责任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全职儿女的出现,让我们重新理解了亲情。陪伴不是廉价的啃老,而是一种深度的付出。当一个女儿帮父母做账、做饭、陪伴聊天,当一个孩子帮父亲实现晚年的小小心愿,这些细水长流的日常,恰恰是生命里最有分量的片段。钱可以再赚,地位可以再追,但时间只有一次。父母的老去不可逆转,错过的陪伴无法重来。全职儿女提醒我们:陪伴也是一份值得骄傲的事业。
——
明理的部分在于,看清这种现象背后的智慧。全职儿女不是鼓励每个人都辞职回家,而是让我们看到生活不该只有一种定义。世俗的轨道并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,幸福也许是在外面拼搏,也许是在家中陪伴。重要的不是外界的眼光,而是内心的安顿。
修行的道告诉我们:人要守住自己的心。社会有它的秩序和喧嚣,但人也有自己的呼吸和节奏。有人选择高速运转,去闯荡世界;有人选择慢下来,回到原点。只要那是真实的选择,并且能让人内心安定,那就是合乎道的路。
所以,看似“退缩”的全职儿女,其实是在实践一种温柔的勇气。他们拒绝被定义,拒绝被绑架,宁愿接受质疑,也要活成自己。更可贵的是,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爱投注在父母身上,让代际之间有了新的连接。这正是当下最值得珍惜的答案:人生可以不同,但亲情和爱是共同的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阅读:《被讨厌的勇气》(岸见一郎、古贺史健 著,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出版)。这本书借由对话形式,探讨如何面对世俗评价,找到真正自由的人生路径,非常适合对“全职儿女”现象心有疑问的读者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