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正非万字自述:我的父亲母亲(热泪盈眶)解读
2025-08-18
人活一辈子,最怕的是事业有成了,却没来得及好好陪父母。
小时候,我们常常听大人说:“孩子长大了就会懂事,懂事了就会孝顺。”可真正长大后,才发现懂事并不等于孝顺,懂事往往意味着被工作、被责任、被理想推着往前走,而孝顺却常常被推迟到“有空的时候”。任正非的这篇《我的父亲母亲》,说的正是这样一种矛盾:他能扛起一家企业,能肩负国家的信任,却唯独没能在最重要的时刻,守在父母的身边。读到这里,心里像被揪住一样痛。
起初,他只想写一份交代,交代他的人生、他的父母、他的过往;可在字里行间,我们看见的是忏悔,看见的是反思,也看见了一个成功者心底最柔软的裂缝。文章开头,他写到母亲在菜场买菜时被车撞倒,而他正远在国外公务。那种迟到的消息、错过的电话,像一根针扎进心里。他说,如果那天自己能早一分钟给母亲打个电话,也许母亲就不会出门,也许就不会出事。可人生没有如果,这种悔恨成了他一生难以释怀的痛。
承接着,他回忆父母的一生。父亲任摩逊是乡村教育家,母亲程远昭是普通教师。他们都是在艰苦环境中一路走来的,谨小慎微、清清白白,把全部的心血都投在教育与孩子身上。父亲曾因历史复杂在文革中受尽折磨,母亲则以自己的身体、智慧和坚韧,替父亲挡风遮雨。读这些往事,不难理解任正非为何在管理华为时,对人宽容、对干部严格,这分明是从父母身上继承下来的教诲。父母的一生,是无数普通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:他们不计荣辱,只求无愧于国家、无愧于时代。
然而,这样的父母,却没有得到儿子的长久陪伴。任正非在文中反复提到,他总想着以后还有时间,总以为母亲身体硬朗,还能等。可人生往往在你自以为稳妥时,突然翻覆。他说自己“无愧于国家,无愧于公司,无愧于员工,唯独有愧于父母”,这句话像锤子一样敲在人心上。一个人可以有事业的辉煌,可以赢得社会的掌声,可在父母眼里,儿女在身边,才是最大的荣耀。
读到这里,顿悟就来了。人生最大的幻觉,就是以为未来还有很多时间。我们总喜欢把陪伴推迟,把温柔搁置,把一句“我爱你”“谢谢你”留到下次。可时间从来不给人太多机会,它像一条无声的河,转眼间就把人推到无法回头的地方。任正非的遗憾,是很多人可能都会有的遗憾:小时候嫌父母啰嗦,长大了忙着追赶世界,等终于明白父母才是生命的根基时,却发现他们已经离开了。
顿悟的那一刻,我们不只是看见一个企业家的眼泪,更看见了我们自己生命中的盲点。父母就像我们心里的一面镜子,他们不图儿女给多少回报,只想要一句问候、一顿团圆饭。任正非提到“常回家看看”的歌,简单几句,却道尽人生真相:父母要的不是钱,不是荣誉,只是团团圆圆的温暖。事业再大、名声再响,父母走了也唤不回。
明理之后,便该有行动。人生真正的智慧,不是等到失去才醒悟,而是在当下就懂得珍惜。孝顺不是大礼,而是日常里的小事,是一句“吃饭了吗”,是一声“注意身体”,是多抽出一点点时间陪他们走走、聊聊。我们总说未来要如何,可未来不可预知,唯一真实的就是现在。任正非的自述,是一个警钟:不要等到忏悔才明白,不要等到遗憾才反思。
他在文末说,“逝者已经逝去,活着还要前行。”这既是一种无奈,也是对后人最深的提醒。父母已离开,他只能带着愧疚继续前行。但我们仍在路上,还来得及用真心守护眼前人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《曾国藩家书》(中华书局出版),书中以日常书信的方式,反复提醒儿女做人要立志、要勤俭、要孝亲。与任正非的自述一样,都让人明白:立身之本,不只是事业的成功,更是对父母的感恩与陪伴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