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毛泽东的过人之处:遇事不逃避,凡事多思考,做事有章法
2025-08-18

真正的聪明不是逃避,而是敢于直面,反复思考,再有章有法地解决。

我常常在生活中发现一个微妙的现象:人总是容易往轻松处想,往容易处走。事情一多,心里就慌,第一念头往往是“拖一拖吧”,或者干脆“不要面对”。可这种念头背后潜藏着的是软弱,是自我保护,是人性最直接的防御机制。短时间内,它能让人心里好受一些,但长久下去,却像一条不断收紧的绳子,把人捆得越来越紧。于是焦虑加重,问题未解,拖延变本加厉,整个人便陷入了死循环。毛泽东之所以让人惊叹,不只是因为他是伟人,而是因为他在人性最软弱的地方,选择了另一条路:不逃避,反而迎上去;不盲动,而是反复思考;不乱为,而是有章有法。很多人说这是“伟人的品质”,但细细想来,这其实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的生活方式。伟大不是天生的,而是一步步选择累积出来的。

我读毛泽东青年时期的经历,总觉得他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,正是在这“迎上去”的劲头。别人遇风雨时想找屋檐,他却偏要在狂风暴雨里登山;别人游泳时挑个温水池,他却直奔湘江的激流。他像是故意要把自己放到困难里,逼迫自己不退缩。时间长了,面对风雨雷电的心态,渐渐练成了“遇事不慌”的本能。再看他在长沙护校一役,学生们纷纷想逃,他却提出带人上山打鞭炮,用虚张声势吓退溃军。胆识从何而来?并非天生,而是长期和困难交锋的果实。一个人若总是退缩,胆量会越缩越小;一个人若总是迎上,心会越撑越大。这就是毛泽东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:遇事别逃,哪怕走上一步,也是破局的开始。

然而,光是“硬顶”还不够,毛泽东的另一个过人之处,在于“多思考”。遇险境,不是瞎冲,而是沉下心,洞察局势。他在四渡赤水时的思考,就像棋手在乱局中找到出路。三万红军被四十万大军围困,常理推演,无解。但他反复掂量敌我双方的心理与态势,看似兜圈子,其实步步为营。敌人以为他要攻贵阳,他却虚晃一枪;敌人以为他要固守,他却轻轻一跃。表面混乱,其实是深思熟虑后的棋局。世间多少人败在“想都没想,就放弃”,而毛泽东的思考告诉我们:思考是人与命运交锋的底牌。只有逼自己多想一步,问题才会露出转机。若不思考,再好的机会也会从手里溜走。

最后,是做事的“章法”。毛泽东不只是会思考,更懂得把思考落实为条理。他的调查研究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无论是《寻乌调查》还是《兴国调查》,都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实地走访、逐一整理,把复杂问题拆解清楚,再形成规律性的认识。他说“过河必须先有桥或船”,这句话其实就是对“章法”的最好比喻。做事不是凭一股蛮劲,而是要有节奏、有步骤、有规律。真正的章法,不是死板的教条,而是“杂而不乱,快而又稳”。正是凭着这种条理,他才能在延安窑洞里指挥千军万马,最终赢得全局的胜利。

当我们把这三点放在一起看时,会发现它们其实是一个递进关系:遇事不逃避,是敢于入局;凡事多思考,是在局中找解;做事有章法,是把解法落实。这三者合而为一,便是一整套处事的逻辑。伟人之所以伟大,并非因为他比别人聪明多少,而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敢面对,更会思考,更懂条理。我们普通人若能学到这一点,生活里许多困局,也能慢慢化解。

所以,读毛泽东,不是为了膜拜,不是为了遥望,而是为了照见自己。照见自己在逃避时的胆怯,在思考上的懒惰,在做事时的混乱。照见之后,再一点点改。先行动,再思考,再整理,再实践。一步步走下去,就会发现人生其实也能像打仗一样,打出一个柳暗花明。真正的成长,不是突然开窍,而是一次次在困境里不退缩,在思考中不放弃,在行动中不乱套。毛泽东的智慧,不是高高在上的,而是人人都能借鉴的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书籍:《毛泽东选集·第一卷》,人民出版社出版,特别建议阅读其中的《实践论》和《矛盾论》,这两篇文章深入浅出地阐释了“实践—认识—再实践—再认识”的逻辑,能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建立属于自己的“章法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