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胖的真相可能是穷?
2025-08-18

胖,其实往往不是嘴馋,而是生活压得太重。

我们常以为肥胖是懒惰的结果,是自律的缺席,是贪吃少动的惩罚。但若再仔细望一望,就会发现,这背后藏着更深的真相。纪录片《人生七年》里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:出身优渥的孩子到年老大多身材匀称,而出身底层的孩子与伴侣,却几乎无一例外走向了肥胖。表面是体型的差别,本质是阶层的鸿沟。法国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:低收入群体的肥胖率远高于高收入群体。甚至有句话说,你的体重,就是你社会阶层的宣言。这样的发现令人心头一震,原来身上的脂肪不只是热量的积累,更是身份与命运的折痕。

细想之下,胖的确常常是无奈的选择。像纪录片里的布鲁斯,他从小父母离异,生活困窘,于是形成了“碗里不留剩”的习惯。这并非贪婪,而是匮乏感的产物。穷困的人,对食物常有一种恐慌,像是随时要过冬的动物,总觉得下一顿可能没有着落,所以每顿都要吃饱,甚至吃撑。再加上价格低廉却充满糖分和添加剂的快餐,更容易成为普通家庭的选择。可这些食物便宜,却暗暗为身体埋下了沉重的负担。与此同时,富裕的人可以选择有机农产品,可以请营养师,可以花时间健身,他们的饮食和运动习惯,注定与另一群人渐行渐远。于是,身体的形态也就成了生活方式的宣言。

顿悟常常出现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。也许是在地铁里看见疲惫的上班族边走边吃油腻的快餐,也许是在朋友圈里看见高管晒出的健身打卡照,那一瞬间我们会忽然明白:自律从来不是孤立的,它背后需要物质的支撑,需要时间的宽裕,需要情绪的稳定。一个每天要为生计奔波、下班深夜拖着疲惫身体回家的普通人,哪里还有力气去跑步健身?一边是现实的压力,一边是身材的焦虑,于是只能选择眼前的慰藉——那份快餐、那点甜食。胖,并非不懂道理,而是缺乏余力。肥胖,不只是身体的重量,更是生活的重量。

明白了这一点,我们就会更能体谅自己,也更能体谅别人。解决肥胖,真正要做的不是指责懒散,而是创造余闲。金钱上的余闲,让人不再为几块钱斤斤计较,而能去选择更健康的食物;时间上的余闲,让人不再被日程压得透不过气,而能慢下来聆听身体的需要。其实,改变不必一蹴而就,可以是每天半小时的散步,可以是学会在餐桌上留一点空间,可以是尝试一点点储蓄,慢慢累积安全感。匮乏是一种心态,余闲也是一种心态。当我们能在繁忙的生活里留下一点点余地,不再被当下完全绑架,身体也就会逐渐轻盈起来。

所以,胖,不是简单的“吃太多”,它往往是穷的折射,是匮乏的印记。但穷不可怕,可怕的是陷在匮乏心态中。只要我们能在日常里为自己创造一点掌控感,哪怕很微小,也能逐渐收回对生活的主导权。真正的瘦,并不是减掉多少斤,而是卸下内心的沉重,重拾一种从容的姿态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稀缺: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》,作者森德希尔·穆来纳森与埃尔德·沙菲尔,出版社:中信出版社,2014年出版。本书用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揭示了匮乏如何限制人的认知与选择,对理解肥胖与阶层的关系大有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