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打,却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?答案太扎心
2025-08-18
孩子不是变脆弱了,而是环境不一样了。
很多人习惯说“我们小时候天天挨打挨骂,怎么一点事都没有”,这句话听起来理直气壮,却忽略了一个最要紧的事实:世界已经变了,孩子所处的空间、节奏、关系,都和过去大不一样。过去的那套逻辑,今天再用,就像是拿老旧的钥匙去开一把全新的锁,越用力越拧,结果只能卡得更死。
回想旧日的童年,一个家常常有好几个孩子,父母不可能把精力全放在某一个人身上。吃饱穿暖是最大的难题,至于孩子们在田野里疯跑、摔跤、打架、哭笑,那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。父母不盯着,也就意味着个性得到了放养。兄弟姐妹之间的玩闹,就是一种天然的情绪出口。即便挨了父母的打骂,孩子一转头,跑到田埂上喊一嗓子,或者和伙伴追逐一阵,哭完笑完就过去了。那种身体上的痛苦,不至于沉积成心理上的结块,因为有流动的风,有辽阔的地,有陪伴的伙伴。
而今天的孩子呢?多半是独生,家里四五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,爱的眼神、期待的叮嘱、控制的手,都集中在同一个孩子身上。孩子要自由,父母说安全要紧;孩子想探索,长辈说弄脏了衣服;孩子想玩闹,安排好的兴趣班却压得满满当当。爱的名义之下,孩子其实被困在聚光灯下,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,稍有差池就被提醒、批评、矫正。长时间的拘束,让孩子不敢随意伸展,不敢放心做自己。心里始终悬着一根弦,久而久之,就容易紧张、敏感,甚至小事也会放大成无法承受的重担。
更深一层的,是情绪的出口变得狭窄。以前的孩子有田野,有同伴,有随时能奔跑呐喊的天地。情绪在哭喊中流动,在打闹中释放。而如今的孩子,大多困在几居室的房子里,陪伴他们的是电视机、手机、平板电脑。缺少肆意奔跑的空间,缺少可以痛快大哭的时刻,负面情绪一层一层地压在心头,却找不到出路。世界变得单调,压力却不减,孩子只能把不安和挫败埋进心里,积累到最后,自然容易走向敏感、焦虑、抑郁。
还有一点,往往被我们忽视。心理学叫作“代际传递”。过去的孩子不是没有心理问题,而是他们把伤痕带进了性格里,等他们成为父母,又在不自觉中传递给下一代。一个小时候缺乏拥抱的人,长大后也很难自然地去拥抱孩子。一个总是被忽视的人,可能在为人父母时,潜意识里也会忽视孩子的感受。于是那些痛苦一代一代流转,外在的打骂似乎少了,可内在的冷漠和紧张却在延续。过去的孩子还有兄弟姐妹和伙伴稀释这些伤痛,如今的孩子却孤零零承受,环境不同,结果自然不同。
真正的顿悟在于,我们常以为孩子变脆弱了,其实是世界给孩子留下的缓冲地带太少了。不是孩子娇气,而是我们把他们放在过于狭小的舞台上,灯光太亮,空间太窄,负担太重。孩子的本性是活泼的,是好奇的,是敢冒险、敢尝试的。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做一个真正的孩子,他当然会在被束缚的环境中显得脆弱。我们反思的,不该是孩子的问题,而该是养育方式的问题,是环境的问题,是我们能否真正接纳孩子的样子。
明白了这一点,父母的心才能放下来。孩子需要的是成为孩子的自由,而不是被期待塑造成一个小大人。允许他去摔跤,去攀爬,去草地上疯跑;允许他探索泥土,允许他把失败当作游戏的一部分;允许他成绩不理想,却依旧被爱与接纳。这样,家才能成为孩子的避风港,而不是压抑的牢笼。当负面情绪来袭时,孩子知道家会接住自己,而不是再推远自己。
所以,为什么以前的孩子挨打不容易出心理问题?不是因为打骂没影响,而是因为他们有宣泄的出口,有同伴的陪伴,有放养的空间。而今天的孩子之所以敏感脆弱,是因为他们失去了这些缓冲,承受的又是更多的期待和限制。答案扎心,因为这提醒我们:真正需要改变的,不是孩子,而是大人自己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《游戏力》,劳伦斯·J·科恩著,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2016年版。这本书以心理学和实践经验为基础,揭示了游戏在儿童情绪疗愈和亲子关系中的力量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