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看完500万网友围观的“专升天”故事,我忽然明白什么是“烂圈子”......
2025-08-18

一个人要想走远,就得先敢离开烂圈子。

这是何世豪“专升天”的故事留给世人的第一层启示。它不是单纯的鸡汤,而是赤裸裸的提醒:环境会塑造人,圈子能拉低人,一个人要么被周围人同化,要么主动抽身而出。修行,就是在俗世生活里看清这一点,并且在关键的当口敢于转身。


十年前,他还是一名普通的专科生。宿舍里打游戏、看恐怖片、混日子的氛围弥漫着。谁也不会想到,这样的环境,竟孕育出一个后来走到斯坦福神经外科的访问学者。转折点很小,不过是一盏台灯。为了准备考试,他开灯学习,结果被室友嫌弃,灯被砸坏。砸坏的,不只是台灯,还有他对原本生活的忍耐。

他突然意识到:自己和这群人,根本不是一路人。于是,他选择离开宿舍的灯火喧嚣,跑到厕所用洗衣盆当凳子,借着微弱的灯光苦读。人群的嘲笑愈烈,他的清醒就愈坚决。室友给他起外号,撕他笔记,他仍旧坚持。这是修行的第一步——看清幻象,不再随波逐流。

很多时候,所谓“圈子”,就是一张无形的网。它看似给人归属,实则在消耗斗志。低质量的圈子尤其如此,懒散、消极、不思进取的人,会像水里的浮藻一样,把每一个想奋力向上的人裹挟下来。对他们来说,你的努力就是讽刺,他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拖你一起沉下去。

何世豪的清醒,在于他敢于决裂。他用行动告诉我们:真正的转变,往往不是来自一个伟大的目标,而是来自一个清晰的界限——从此以后,我不再和你们同流合污。


离开旧圈子,并不是孤勇的冒险,而是走向新天地的开始。何世豪从专科考到泰山医学院,再到首都医科大学,直至斯坦福。他每一次跃迁,都对应着圈子的更替。

在新的环境里,他遇到的是鼓励与共鸣。他说要考研,没有人讥笑,反而有人陪他奋斗;他喜极而泣时,有人递纸巾而不是冷嘲;他第一次跨越背景的限制,导师不是怀疑而是欣赏。人以群分,物以类聚。人所在的圈子,决定了他所能达到的高度。

这一点,在生活中处处可见。一个公司里,如果茶余饭后全是抱怨和推诿,员工的士气必然沉沦;如果讨论的是学习与成长,人自然就会向上。而在个人生活里也是如此。若你周末的娱乐是打牌与虚耗,那么时间久了,必然和他们一样空虚;若你周末选择去图书馆、参加演讲或学习课程,你的气质和认知,自然与那群人渐行渐远。

修行的第二步,就是选择新的环境。道家讲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佛经说“亲近善友,如雾露中行,虽不湿衣,时时增长”。一个人若要成长,最重要的不是一味蛮干,而是找对了地方,站在能滋养你的土壤里。

顿悟
但真正的智慧,不只是换圈子,而是看清“合群”的本质。

很多人害怕不合群,怕孤独,怕被落下,于是把自己硬生生挤进一个不喜欢的圈子里,假装热闹,实则空虚。可是,真正的强者,总是不合群的。不是他们天性孤傲,而是他们不愿意被低层次的圈子裹挟。

董宇辉的故事正是如此。他年轻时朋友很少,不合群,被人说装深沉。但他知道,与其在无聊的饭局上消耗,不如回家读书、学习。等他进入新东方,身边全是志同道合的同事,他立刻融入其中,结交真心朋友。可见,不合群只是暂时的。你只是不属于那个层次。等你走到更高的层次,就会发现真正的归属。

修行的顿悟在此显现:孤独不是敌人,烂圈子才是。你怕孤独,于是凑合着混在一起,看似合群,却在不知不觉间丧失锐气;你敢孤独,勇敢跳出来,看似寂寞,却在不知不觉间积蓄能量,终有一天遇见真正的同伴。

所以,当别人嘲笑你“何五点”,你不必在意;当别人讥笑你过于认真,你只需默默前行。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”真正的力量往往是隐藏的,真正的修行也往往是寂寞的。

明理
人生最重要的智慧,就是敢于脱离“合群”。

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孤立自己,而是要懂得辨别:什么是值得融入的群体,什么是必须远离的陷阱。低质量的圈子,带来的是消耗;高质量的圈子,带来的是滋养。而在跨越的过程中,孤独,是必经之路。

修行,就是在孤独里学会和自己对话,学会自我精进。等到你真正成长了,自然会遇见新的同伴。那时的合群,不再是虚假的热闹,而是彼此认同的同行。

所以,如果你发现自己身处烂圈子,不必犹豫。勇敢一些,转身离开。即使一时孤单,也比被拖下泥潭要好。等你走得更远,走得更高,回首时会庆幸:幸好当初没有将就。

凡心所向,素履以往。人生的路,不在圈子里,而在你的脚下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远离消耗你的人》,作者水木然,天津人民出版社,2021年出版。本书用真实的案例和心理学视角,剖析“圈子”的影响力,并指出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