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人到三十,重读本科
2025-08-18

人生的方向不止一条路,有时走到一半才发现哪条才是属于自己的。

重读本科的故事,其实回答了一个简单又尖锐的问题:如果发现曾经的选择错了,是否还敢重来?在这个追求效率和成功的社会里,“重来”往往被视为浪费,被视为落后,被视为一种对时间和金钱的冒犯。但在Stella、Nina、羊小逃、陆葭这些人的经历里,我们看到的不是浪费,而是一种修行——在困惑和焦虑中,重新找回自己的心,重新摸清自己要走的道。


人到三十,常常会听见一句话:“你该安定了。”这句话背后,是社会无形的期待:该有稳定的工作,该有成型的家庭,该把青春换来的资本变成一份份可见的成果。但这几位选择重读本科的人却告诉我们,人生并不是固定的三段式剧本。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停下来,也可以在任何时候重新开始。

Stella的故事尤为典型。人大经济学本科,光环加身,本应顺理成章走入金融行业,可那份学习和工作的窒息感让她从心底拒绝。于是,她把自己推向一条新的道路:在澳大利亚重新读口腔专业。她的选择看似“倒退”,其实是剥离了功利,去直面内心。她不再是那个“高分就该读热门”的孩子,而是敢于承认“不喜欢”,敢于寻找“真正有意义的事”。

Nina则是另一种版本。车辆工程、汽车研究,一路看似稳健,却让她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兴趣。她说自己是一个有文艺气质的小女生,却不得不和发动机、车架为伴。那种撕扯感,让她在深夜不停画画。直到某一天,她终于问自己:“我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开始?”这句话,就是一个成年人的顿悟前夜。重读本科,在德国学设计,是她给自己的答案。

羊小逃和陆葭,同样如此。一个是全职妈妈,带着孩子的琐碎重新走进校园,选择了计算机;一个是安逸职场里的助教,放下稳定去爱尔兰读教育。她们共同面对的是年龄、记忆力、精力的衰退,是经济上的压力,但也共同收获了新的身份认同和精神丰盈。

这些故事,不是讲“励志”,而是告诉我们:人生不是单行道,三十岁也不是终点。选择重读,不是因为落后,而是因为真正听见了自己。


为什么在当下,这样的故事会越来越多?原因不止一个。

一方面,这是社会环境的变化。在“长寿时代”的背景下,人生早已不是三段式。学习、工作、退休的线性逻辑逐渐被打破。一个人一生要面对几十年职业生涯,如果在二十岁时的选择不适合,为什么不在三十岁时调整?这种调整,正是对长寿社会的主动回应。

另一方面,这是个体心理的觉醒。曾经,我们常常把“稳定”视为安全,把“顺理成章”视为正确。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,稳定可能只是自我消耗的另一种形式。如果一份工作、一段生活,让你每天都怀疑“我是不是在浪费生命”,那么哪怕外界看来再体面,内心也迟早要崩溃。重读本科,表面是学业的选择,实质是一次自我救赎。

当然,这样的选择并不轻松。年龄带来的同辈压力是最直观的。看着同龄人升职、结婚、买房,自己却还在课堂里和十八岁的同学并肩而坐,多少会感到落差。经济压力也同样巨大,动辄几十万的学费和生活费,是一份必须承担的重量。更重要的,是内心的怀疑:如果爱好真的变成了工作,我还会喜欢吗?如果付出多年,依旧无法超过年轻的同学,这一切值得吗?

这些质疑和担忧,正是修行的考题。修行不是在山林里打坐,而是直面这些问题时,仍能保持心的坚定。Stella说,现在她不再和别人比,只关注自己有没有学到喜欢的东西。Nina说,既然无法兼得稳定和梦想,那就索性承认,放手去做。羊小逃说,在新的学习和社交里,她重新认识了自己。陆葭说,带着三十年的阅历回到校园,才第一次体会到读书的意义。

顿悟
真正的顿悟,是他们在经历一切之后发现:人生没有所谓的“太迟”。

我们习惯被时间推着跑,总觉得三十岁该怎样,四十岁该怎样。可是,当一个白发的澳洲华裔父亲也坐在大学课堂时,这种年纪的焦虑瞬间被化解。人生的价值,不在于跑得快,而在于能否走在适合自己的道上。

Stella在金融专业时,忙得像无头苍蝇,却感到空虚透顶。现在,即使学业艰难,她却能享受其中,因为她清楚这是自己选择的路。Nina在设计学院的日子,也不轻松,作品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认可。但她说,那些压力,远比第一次选错专业时的痛苦要幸福得多。因为那意味着自己还有探索的空间,还有成长的余地。

羊小逃和陆葭更是如此。一个在母亲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中摸索,一个在记忆力衰退的困境里硬是写完了论文。她们用行动证明,学习不是年轻人的专利,成长也不受年纪限制。

顿悟是:所谓重来,不是浪费,而是一次灵魂的修复。每一次重返校园,都是一次心灵的重启。你不只是学新的知识,更是在补上那段年轻时被功利、被恐惧、被随波逐流遮蔽的课。

明理
故事的明理处,其实很简单:人生的修行,不是让自己“赢”,而是让自己“真”。

人到三十,重读本科,并不是要比别人更成功,而是要对得起自己。这种对自己真实的回应,本身就是一种智慧。

在这个社会,很多人总是被裹挟着前行。读书是为了就业,就业是为了安稳,安稳是为了别人的眼光。于是走着走着,忽然有一天,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,却又不敢改变。因为害怕浪费,害怕落后,害怕失败。可真正的浪费,不是去重来一次,而是明知道不喜欢,还要在不适合的路上一路走到黑。

修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:敢于承认错了,敢于承认想换,敢于重新出发。哪怕困难重重,哪怕旁人不解,但只要心底笃定,便是道。

所以,当我们再遇到困惑和撕扯时,不妨问自己一句:“我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开始?”如果答案是“有”,那就勇敢一点,走出去。因为人生的光,不在起点,也不在终点,而是在你转身的那一刻,照亮了你自己的心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百岁人生: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》,作者林达·格拉顿、安德鲁·斯科特,出版社:中信出版集团,2017年出版。这本书提出多段式人生的理念,正好回应了“重读本科”的深层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