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震撼!一个副省长的自述,火爆全网
2025-08-18

人走到哪里,心里的光就照到哪里,可是这光往往是在最暗的日子里一点点被逼出来的。

这篇文章讲述的,不只是一个副省长的求学经历,而是一个普通人,在命运一次次推入泥沼时,仍旧咬牙向上爬的故事。读到那些段落,我们会惊叹:原来一个人能被命运打碎到什么地步,又能从怎样的深渊里走出来。更重要的是,这不单是个人的故事,它让我们看见了更大的问题——苦难与成长、坚持与选择、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。它提醒我们:人生的路从来不是笔直的,而是一场修行。


王明义的故事,像一条河流。初看时,水色昏暗,处处是阻塞与断流。父亲去世、家境贫寒、屡次失学,他的童年与少年几乎一直被饥饿和丧亲的痛苦包围。一个少年,本该有着轻快的书声与纯真的笑容,却常常不得不在夜里看着空空的饭袋发愁。更残酷的是,命运似乎并不因为他已经够苦而手下留情:姐姐的自尽、家中的火灾,每一次都像是要彻底摧毁他继续求学的可能。

可是也正因为此,故事里闪现的每一份善意,都格外亮眼。老师的一次家访,邻居的一碗青麦仁,干部的一张字条,都像黑夜里一点点火星,把孩子推回到课堂。母亲的坚决、弟弟的送饭、校长的一句“不能吃呀”,这些点滴力量,汇聚成一条隐形的手,把他从失学的边缘一次次拉回来。

我们在这样的故事里看到一种强烈的张力:一边是个人命运的坎坷与无助,一边是来自社会与亲人的涓滴援手。这种张力让人感到压抑,却也让人产生一种微微的温暖。它告诉我们,人生的荒凉里,总会有人点亮一盏小灯。


但仅仅有别人伸出的手,并不足以走出困境。更重要的是他内心那份倔强。
在贫寒的岁月里,他一次次咬牙告诉自己:“不管多大难,也要一步一步往前走。”这句话看似平常,却是在无数次饿到晕倒、在坟前痛哭、在废墟里守着母亲的夜晚,对自己许下的承诺。人能走多远,从来不只是靠机会,而是靠心底的一股硬劲儿。

在选择志愿时,他没有条件去追逐心底最初的理想——当医生、教师、科研人员。身体的矮小与家境的困窘,把他逼到一个现实的选择:采矿。表面看,这是出于无奈;但细想,这正是“术”的智慧。他把自己的弱点转为优势:身材瘦小,钻巷道更灵巧;下井辛苦,但工资高,可以减轻家庭负担。他的选择里藏着极大的理性与清醒——这是“在泥泞里种花”的能力。

也正因如此,他走的不是别人眼中的“好路”,却是一条最适合自己的“生路”。这种选择,是生命力最真实的表达。它告诉我们:修行,不是远离尘世去山林里静坐,而是能在困境里做出清醒的判断,并把痛苦转为前行的动力。

顿悟
故事真正让人震动的地方,不仅是他的坚持,而是背后透出的“道”。这是一种和命运的对话。

人这一生,总会遇到看似无法跨越的坎:贫穷、疾病、丧亲、灾难。很多时候,我们第一反应是退缩,是觉得“我不行了”。但王明义的人生告诉我们,所谓困境,其实就是命运在问你一句话:“你到底要不要继续往前走?”如果你退了,它就真的把路堵死;如果你咬牙硬扛,它就会在某个转角,给你一条新的缝隙。

这就是“道”的深意——磨炼不是为了摧毁你,而是为了让你看见自己从未发现的力量。
他多次几乎被迫放弃学业,但母亲一次次的坚持,把他推回到课堂。母亲说:“不去考试,娘给你下跪。”这句话里,藏着一个农妇的全部信念:书,才是孩子的出路。这种信念,不只是家庭的希望,更是一代代人对知识的敬畏和执着。

从这个角度看,王明义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奋斗,而是一代人通过读书完成的阶层跃迁,是国家在恢复高考后释放的最大善意。一个个农家子弟,通过书本走出乡村,走向社会,走向新的命运。个体的修行,与时代的修行,在这里交织。

明理
所以,故事最后要告诉我们的,不是“你也可以像他一样成功”,而是“你要学会在困境里找到自己的道”。

这条道,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成功定义,而是你在现实的限制下,仍旧能保持清醒与坚韧,仍旧能怀着感恩心前行。正如他最后所说的,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”。修行不仅是个人的坚持,更是把别人的善意,转化为自己心里的光,再回馈出去。

今天,我们的生活物质条件比那时候好得多,但内心的困境并没有少多少。焦虑、迷茫、欲望的拉扯,常常让人走不动路。此时,读这样的故事,便是一种提醒:你遇到的困难,也许没有他那样极端;你背负的压力,也许没有他那样沉重。可若你能把目光放远,把心放稳,把手伸出去帮助别人,那么,你也就在修一条属于自己的道。

人生如修行,修的不是别人的路,而是自己的心。王明义走过的,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,但正因如此,他才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季羡林《谈人生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08年出版。这本书以平实的语言谈人生的坎坷与智慧,正可与本文所感互相印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