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《南京照相馆》冲30亿,口碑大爆,导演申奥:人不怕平庸,只怕你满足于追求平庸
2025-08-18

成功不是拒绝平庸,而是敢于在平庸里继续打磨自己。

《南京照相馆》的火爆让很多人惊讶,一部没有大肆宣传的电影,凭着真实的历史、克制的叙事和导演的笃定,一路口碑高涨,票房直冲三十亿。这背后的导演申奥,却把自己形容为“平庸的人”。听到这句话,许多人会愣住:一个导演,三部电影票房七十亿,凭什么说自己平庸?可仔细想来,他说的是真话。平庸不是贬低,而是对自己的认知。承认自己并不特别,是一种勇气;承认自己需要沉淀,是一种清醒。当下这个时代,人人喊着要做“顶流”,要做“特别的一个”,却少有人愿意承认“我还不够”。正因为如此,他的回答才有震撼力。人怕的不是平庸,而是满足于平庸,甚至沉迷在自我想象的光环里,丧失了继续攀爬的力气。电影是载体,但折射出的,是人对待自我与时代的态度。

我们大多数人,在成长中都经历过“梦想的幻灭”。小时候,总觉得未来是宽阔的舞台,总觉得自己是主角。但真走到关键节点,却发现四周的人比自己聪明,比自己有资源,比自己更快跑在前面。那一刻,心里的自负开始碎裂。申奥的故事里,这一幕格外真实:北大附中,天才云集,他发现自己不如别人,于是放下科学家的梦,稀里糊涂填报了北京电影学院。多少人的选择,就是这样“歪打正着”?可正因为这份承认,才有后来。他没有硬撑着不属于自己的梦,而是转了弯,顺势而下。看似是认输,其实是更真实的觉醒。承认平庸,承认普通,承认自己也会落在后面,这是人最难的一步。因为自尊心抗拒,虚荣心阻挡,我们宁可把自己困在假想的光环里,也不愿放下身段。而唯有放下,才看见真实的路口。真正的力量,并不是喊着“不平庸”,而是把平庸当作泥土,在里面埋下种子,慢慢长出不一样的树。

顿悟并不是某一瞬间光芒万丈,而是一次次跌倒和调整之后,悄悄生出的底气。申奥的经历里,这种底气格外清晰:大学拍出短片,赢得奖项,宁浩抛来橄榄枝,他却拒绝。拒绝不是因为不心动,而是因为知道自己“还不配”。他跑去拍广告,一拍就是六年。广告的高频训练,把他磨得扎实,把他的眼睛训练得敏锐,把他的心性练得稳当。别人早早抢走风头,他却选择蛰伏。六年看似绕远路,实际上是在筑根基。等到时机再来,他已经做好准备。这份耐心,这份“等我三十岁再来”的笃定,是很多人缺乏的。我们往往急于证明自己,急于出成绩,急于抹掉别人对自己“平庸”的判断,却忘了,真正能赢的,不是速度,而是厚度。后来,他死磕剧本,《受益人》一改再改,《孤注一掷》四年磨一剑,《南京照相馆》在短短几个月成型,却承载了他多年沉淀下来的力量。顿悟是什么?顿悟是你终于明白,承认自己只是小角色没什么丢人,重要的是在小角色中不断修炼。顿悟是你不再急着证明,而是耐心打磨,不断修改,不断推翻,不断积累。顿悟是“平庸不可怕,可怕的是骗自己说我不平庸”,而他正是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。

于是我们明白,这篇文章真正要告诉我们的,不只是一个导演的励志故事,而是一个普遍的生活智慧:人生大多数时候是平凡的,甚至是平庸的,这是常态。你不需要拒绝它,也不需要自卑其中。你需要的,是在平庸里仍然动手,在普通里仍然思考,在困境里仍然坚持。平庸是泥土,不是坟墓。接受它,承认它,把它耕耘好,总有一天能开花。你要害怕的,不是平庸,而是对平庸的满足。满足于现状,停留在安逸里,麻醉自己说“这样也挺好”,那才是真正的陷阱。申奥三部作品的轨迹,恰好是一句道理的注脚:不要怕自己不起眼,不要怕自己走得慢,只要你不放弃磨练,只要你不停止成长,总有一天你会站在属于你的高地。历史的重量、观众的眼泪、市场的掌声,都是他一锤一锤敲出来的,不是天上掉下的。平庸只是起点,成长才是过程,改变才是归宿。

愿我们都能记住:承认平庸不是认命,而是开始。平庸是人间的普遍状态,而精彩是你愿意多走一步、多熬一夜、多改一次、多忍一次的结果。你若满足于平庸,就会困在平庸;你若敢于在平庸里动手,就能走出不平庸的路。正如电影背后的申奥,姿态谦卑,心中却有火。平凡的我们,也可以在自己的日子里,做同样的选择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书籍:《刻意练习:如何从新手到大师》(原书名《Peak》),作者安德斯·艾利克森(Anders Ericsson)、罗伯特·普尔(Robert Pool),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,ISBN 9787111533968。这本书通过科学研究证明:天赋不是决定性因素,刻意练习才是从平庸走向卓越的真正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