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天才少年:身价上亿,已离职
2025-08-15
人要走远路,靠的不是一时的天分,而是日复一日的笃定与热爱。
我想起那几个被叫作“华为天才少年”的年轻人,他们的故事并不玄妙,不像神话里天生神力的英雄,也不是被命运偏爱到处开挂的主角。他们的起点,有的平凡到甚至略带些坎坷,考试失败、学校普通、资源有限,可他们却用一种执拗的姿态,一点点拓出自己的天地。这种力量,和所谓的“天才”无关,反倒更像是一条清澈的溪流,穿山过谷,不慌不忙地淌着自己的方向。
在热闹的新闻标题里,离职、创业、融资、年薪,总是抢走了眼睛。但若静下来看,他们真正的可贵之处,不在于光环,而在于在漫长的日子里,如何与自己相处,如何在孤单和不确定中,维持对世界的好奇与手里的活计。彭志辉因为一次摔车,动念造出会自动驾驶的自行车;张霁在一次次论文退稿中,把自己从懊恼里拎出来,反复琢磨到第六次才成功;姚婷在2A4B的中考成绩后,才真正找到自己心里的热灯,并一路往计算机的世界走去。这些,不是剧烈的转折,而是细水长流的修炼。
我们常想,所谓修行,是坐在山林里,闭目打坐,与红尘隔绝。但在他们的生活里,修行藏在每一次拆开旧机器的好奇里,藏在每一个实验台前的反复调试里,也藏在深夜灯下不甘心放下的书页里。这是另一种修行,不是去追求一个固定的形象,而是持续地磨练自己,直到内力深厚到无需证明。
他们的故事,其实和我们并没有多远的距离。不同的是,有的人在生活的重压里慢慢把心里的火捂灭了,而他们不愿意。他们允许自己跌倒,也允许自己暂时停下,但他们不会放弃那份“还想再试试”的心气儿。这种心气儿,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,外面刮风下雨,地表荒凉,可它在地下默默积蓄,等到合适的季节,自会破土而出。
到这里,也许有人会问: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?我想说,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到他们的位置,但每个人都能学会这种心法——少一点急功近利,多一点耐心和定力。眼前的得失,是一个个节点,不是终局。正如姚婷说的,中考不理想不是失败,高薪也不代表成功。生命像一场长跑,起点高低不决定最后的风景,重要的是你一路上能不能稳得住心,迈得出步。
当我再看他们的路径,便生出一种顿悟:原来所谓的“天才少年”,不过是在人群中选出了一批对自己所爱之事认真到极致的人。他们的热爱让他们舍得投入时间,他们的坚持让他们在别人早早放弃的地方多走一步。他们对待机会,就像农夫对待春天,播下去,不焦急催芽,耐心等它发育成形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古老的道理——道在日用常行中。不是远在高山,也不是深藏庙宇,而是在你每天愿不愿意再多翻一页书,多敲一行代码,多琢磨一次方案。修行的道,和做学问、做项目一样,最怕的是半途放弃,最美的是日久见功。那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力量,看似微弱,却能在某一天推开命运的大门。
当你真正明白了这一点,就不会被一时的得失牵着走。你知道今天的顺利不必得意忘形,今天的挫折也不用一蹶不振,因为它们都只是路上的风景,重要的是脚步还在向前。你也会慢慢发现,原来我们羡慕的那些“天才”,真正赢的不是天分,而是日复一日的笃行与心里的光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《刻意练习:如何从新手到大师》(作者:安德斯·艾利克森,出版社:机械工业出版社,2016年),书中以大量实证研究解析了持续练习与目标导向的力量,与本文所述之道颇为契合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