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终其一生,你不会因为优秀而被爱。”
2025-08-15

人心最深的渴望,不是被赞美,而是被接纳。

活着的日子里,我们总在不知不觉地奔跑,好像脚下踩着一条看不见的赛道。每一步,都有人在看分数;每一个拐弯,都有人在衡量得失。父母盼着孩子优秀,老师希望学生拔尖,朋友间也会用“混得好不好”暗暗比较。于是“只有优秀才配被爱”这句话,像空气一样渗入日常。它看似是一种鼓励,实际上却在无形中勒紧了每个人的心——不是在全力向上奔跑,就是在害怕跌出队伍的边缘。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努力,没错,但努力和自我否定之间,隔着一条细细的线。一旦那条线被抹掉,追求优秀就会变成追逃命似的狂奔,直至精疲力尽。

我曾见过一个朋友,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但每次考完试,她不是先庆祝,而是先翻错题,计算“失掉的分数”。她笑说这是习惯,可我分明在她的眼里,看见一种被逼出来的紧张。那紧张不是为了学问本身,而是为了不被落下——落下就意味着失去爱,失去肯定,失去价值。这种逻辑,被她带进了恋爱里、工作中,甚至对自己独处的时光也是。她说自己很怕犯错,很怕懒一会儿,因为那样会觉得“自己不配被喜欢”。这正是许多人心底的隐痛:我们用分数、用业绩、用外在的“好”,来换取爱与认可,久而久之,连看自己的眼光也被功利绑架。

继续走下去,你会发现这份功利审美有一整套链条。它先是被社会规则合理化——职场里,成绩好的人机会多,学校里,分数高的学生被表扬。再被家庭内化成秩序——父母偏爱“争气”的孩子,奖惩直接与表现挂钩。最后,它变成内在的自我驱动——那个早年父母的声音,住进了脑子里,随时挑剔、催促、警告。你在外面受到的每一份冷漠,都会唤起那熟悉的恐惧;你在生活里犯的每一个错,都会被那道声音无限放大。这不仅剥夺了我们享受片刻安宁的能力,也让我们很难单纯去看别人。我们开始用同样的刻度去衡量伴侣、孩子、朋友,忽略他们的整体,只盯着那些“不够好”的地方。久而久之,关系变得干涩,亲近变得疏远,爱里多了条件,少了温度。

顿悟往往出现在一瞬间,就像有人轻轻推开一扇被尘封的窗。那是当你忽然意识到:优秀,不该是被爱的条件,而是被爱的果实。真正健康的动力,不是因为“怕不被爱”才去努力,而是因为“我值得被爱”而自然生出想变好的心。想起一位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说的话——“我给你打满分,因为你是完整的人。你的优点是你,你的缺点也是你的一部分。它们一起,构成了你这个独一无二的存在。”这话像一股暖流,流进心底最僵硬的角落。原来,人的价值不是分段累计的分数,而是完整的圆,里面有光亮的平原,也有暗淡的山谷。接受自己的全部,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;在接纳中生长出来的优秀,才没有焦虑的刺。

当我们换一种眼光看人,世界会慢慢变样。你会发现,那个总是感性的朋友,其实有敏锐的洞察力;那个说话笨拙的同事,做事却极其细致可靠;那个偶尔糊涂的伴侣,内心柔软,肯为你分担风雨。当欣赏取代了挑剔,关系就松了,心也松了。你开始舍不得让自己陷在苛责里,因为你知道,温柔看待自己,是一种长久的力量。你依然会想变得更好,但那不是为了逃避什么,而是因为你不想辜负那个值得被爱的自己。原来最深的修行,不是修去缺点,而是修来全然的自我认可。做到这一点,你走的每一步,就算慢,也会走得稳,走得暖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布琳·布朗《不完美的礼物》(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),湛庐文化·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,ISBN:9787213057979。本书深入探讨如何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并在自我接纳中找到力量与价值,与文中“优秀不是被爱的原因,而是结果”的核心呼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