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雪峰的“难听大实话”爆火,是普通人最后的愤怒宣泄
2025-08-15
人生的路口总有人教你往哪走,但能听进耳里的,往往是那些扎心又实在的话。
人活在世上,总要面对选择,尤其是那些看似改变命运的选择。有人告诉你,要听从内心,要追求热爱;也有人拍着肩膀说,先活下去才有资格谈理想。这两种声音像两条河流,流向不同的远方,却都声势浩大。张雪峰说的那些话,不是高深的哲学,也不是诗一般的宣言,而是刀刀见骨的现实判断:分数在这儿,家庭情况在那儿,社会环境摆在那里,能走的路并不多。他并没有创造新的真理,只是把原本在后厨里低声嘀咕的老话,端到了明亮的餐桌上,让每个人都能听见。这种直白像一面镜子,照出许多人不愿面对的自己,也照出一个时代的底色。
在热烈的掌声与猛烈的批评之间,透出的是同一种情绪——不甘。那些在小镇读书长大的人,那些家境普通、靠自己一步步往前爬的人,听到“烂牌要好好打”这句话时,不会觉得刺耳,反而感到一种奇特的安慰。这安慰并不是因为牌变好了,而是终于有人承认牌就是烂的。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,不是我一个人偷偷计算性价比,不是我一个人为了就业压下热爱。说穿了,这是一种共同的处境感,是对孤立无援生活的一次集体认领。
可这样的认领,并不一定让人更强大。它像是一口长叹,带着无奈和隐忍。过去我们听过很多励志故事,主角都是从泥泞里跑出来的少年,他们冲破命运的束缚,跑向广阔的天地。但现在,更多人知道自己跑不出去了,或者跑出去也只是进入另一片泥泞。大城市的光鲜背后,是更激烈的竞争,更残酷的淘汰。理想不再是人人都能负担的奢侈品,反而像一枚奖章,只有少数人有资格佩戴。于是,实用主义成了生存的主旋律,“好就业”成了最朴素的愿望。
真正的转折,出现在我们开始质疑:为什么最应该自由选择的年纪,却成了算计利害的时刻?如果人生是一盘棋,高考和选专业本该是开局的落子,随心所欲,尽兴而下。可现在,这一步成了必须精准计算的关键点,一旦走错,可能全局皆输。我们不再是棋手,而像是被棋局推着走的棋子。那些看似功利的话,不过是棋子之间互相提醒:这里有陷阱,那里有死路。
然而,世事并非全然由规则主宰。命运里总有偶然,有偏差,有不合逻辑的转机。那些看似烂的牌,有时会在出乎意料的瞬间翻盘;那些看似稳妥的选择,也可能在风向变化时变成累赘。这是现实的另一面,它提醒我们,实用主义不是唯一的救命绳,理想主义也不是空中楼阁。真正的智慧,或许是在承认现实的同时,保留一点倔强的可能——哪怕它微不足道,也不要提前关上那扇窗。
所以,张雪峰的“难听大实话”,是提醒,也是控诉。他提醒人们别在自己承受不起的地方摔倒,也控诉着让人不得不如此小心翼翼的环境。听的人有的拍手叫好,有的愤愤不平,其实都是同一个原因——我们都被这张桌子困住太久了。牌桌很大,但坐在上面的大多是输不起的人。我们彼此交换经验,交换恐惧,交换对未来的谨慎,却很少交换希望。
如果说起点无法选择,那么能不能在有限的格子里,留一条不那么算计的路?能不能在打好烂牌的同时,还偷偷保留一张不入局的王牌?这张牌也许就是热爱,也许就是天真,也许只是那份不愿彻底向现实低头的心。它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,但知道它在那里,人就不会完全麻木。
人生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,也不是纯粹的实用主义,而是两者不断角力的过程。实用让我们活下去,理想让我们不至于只是活着。最怕的不是走哪条路,而是忘了自己为什么要走。若能在深知牌局不公的情况下,依旧不丢掉那点点火光,那么即便是烂牌,也能打出不一样的局面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《置身事内: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》(兰小欢著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21年),这本书用清晰的经济与政策逻辑,剖析普通人在社会结构中面临的现实选择与局限,让人更能理解“实用主义”背后的制度土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