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李子柒消失2年后,终于轮到她火了
2025-08-15

人这一辈子,不该只活在别人说“你不行”的声音里。

有些时候,我们听惯了否定,就会以为那是天理。小时候,大人说女孩不能上桌吃饭,于是我们真的端着碗蹲在厨房一角;有人说女孩不能爬高上梯,于是我们就乖乖站在地面看别人登高;有人说理科太难,女孩学不会,于是我们就自己先放下了笔。可是,真的是这样吗?并不是。那些话里,不是天命,而是习惯、偏见,还有懒得更公平一点的心。只是我们太早听信,以至于把自己关进了小小的圈子里,还以为这是唯一的天地。

我曾经也遇到过这种墙。那时候想学一门手艺,周围的人七嘴八舌地劝:“你不适合”“太辛苦了”“女生就该找稳定的”。我犹豫过,也退过步,可是心里的那团火总是不肯灭。直到有一天,我看到有人在夜空中打铁花——那一瞬间的火树银花,不只是焰火,更像是从千年偏见中迸出来的光。那个女孩叫江寻千,她的胳膊瘦瘦的,衣服被火点出无数个洞,头发被烧掉一撮又一撮,可她还是一次次挥棒,把1600度的铁水击向夜空。看着那些星星一样的火点飞起来,我忽然明白了:原来“行不行”不是别人说了算,是你愿不愿意为它多咬一咬牙。

可否定不会因为你有一腔热血就消失,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。有人在餐桌上说,女孩吃猪脚会叉走婚姻,有人说离了婚的女儿回娘家会带来霉运,有人说女孩子干脆别读书那么拼,反正最后都是嫁人。这些话听起来荒唐,可一旦被反复说,就像一滴水,日复一日地滴在石头上,终有一天会刻下一道痕。你看,那些早早被说“你不行”的人,有多少在一开始就放下了可能的路,只是因为怕被笑、怕被骂、怕被说“没规矩”。可是,那些规矩从来不是天地立下的律法,它们只是某些人方便管理、延续习惯的绳索。

所以有人会选择不信那些“不能”,去闯一闯。就像那档叫《海妖的呼唤》的真人秀,几乎全是女性,而且大多来自以往只有男人的岗位——军人、消防、特勤、总统警卫、特技演员。她们不谈美容、不比身材,只比力量、智慧和生存的本事。她们在烈火里穿梭,在深水中搏斗,在荒岛上争夺食物和栖身地,眼里没有娇气,心里只有目标。你看,当她们站在镜头前,既不是被当作装饰,也不是被当作例外,她们就是独立的个体——先是人,其次才是女人。那一刻,观众看见的不仅是比赛,而是更多可能性。

我慢慢懂了,真正的限制不是身体,而是那个总在耳边说“不可以”的声音。它可以来自外界,也可以变成你自己的声音,把你锁在一间自己造的屋子里。若你一直听信它,你会以为所有的门都关着;可如果哪天你愿意伸手推一推,就会发现,门后其实是空旷的原野。那些走出去的人,不一定比你强大多少,他们只是先迈出那一步,然后在风里、在雨里、在火光下,一点点把自己走得更稳。

有一天,我忽然领会到一个道理:别人说的“不行”,大多是以他们的能力、他们的胆量、他们的经验为尺度的,不是你的。你若全收下,就是用别人的尺子量自己的人生,那结果永远不会合身。你该做的,是找到自己的尺子,再用它丈量自己的路。即便这路一开始颠簸、漫长,也比永远困在原地更值得。因为每一步,你都在用自己的脚印证明——这条路,本来就可以走。

于是我想明白了,那些被否定的时刻,并不是命运的审判,而是给你的一道问——你愿不愿意试着不信?你愿不愿意先给自己一个“可以”?如果愿意,那你就会发现,所谓的“女孩子不适合”“这太危险”“那不安全”,更多是别人怕你做成之后打破他们的认知。你做到了,他们就得重新承认,世界其实更宽广,可能性更多,而这份承认,是需要勇气的。

所以,当你站在路口听见有人说“不行”,先别急着转身。你可以多问一句:“为什么不行?”你可以多走一步,试试看那一步之后的景色。也许很辛苦,也许会受伤,可你会看到别人一辈子都看不到的光。那光落在你身上,也会照亮后来的人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书籍:《女性与权力:一份宣言》(Women & Power: A Manifesto),[英] 玛丽·比尔德(Mary Beard)著,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出版。这本书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,深刻探讨了女性在公共领域中的声音与力量,能让人更清晰地看到那些“不可以”的根源与破解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