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高考20年后,同一所重点高中50多个同学,不同的真实人生……
2025-08-15

人的命运不是一次考试决定的,而是日复一日的选择在暗处雕刻成型的。

高考过去二十年,那张曾经决定去向的分数单,早已在抽屉底部蒙了灰。可那一场考试,却像一条河,把一群同龄人送上了不同的航道。我认识的五十多位同学,当年都在同一个重点班,背着同样厚重的书包,趴在同样斑驳的课桌上,抄着同一位老师的板书。那时我们以为,冲过高考这道关,就会走向同样光明的未来。可时间告诉我们,人生的岔路口,并不止在那一个夏天。它潜伏在一次换工作、一次婚姻选择、一场突如其来的病、一桩看似不起眼的念头里。二十年的跨度,把那些当年的“状元”“学霸”“文艺骨干”,重新排列成一幅参差不齐的人生画卷。有人财富自由,有人平淡安稳,有人一脚踩进深渊,有人回到原点重来。就像同一场雨落在不同的土壤上,有的发芽成林,有的化作泥泞。

我常常想起A女的故事。她是我们班的绝对尖子,高考分数高到让人屏息,顺利进入清华,又去常青藤深造,毕业后踏入华尔街的钢筋丛林。在别人眼里,这几乎是教科书式的成功路径。然而三年后,她突然辞职回到东北,转身去读心理学博士,如今在美国一所大学教书,和小她许多的学生结婚,过着烹饪、旅行、授课的慢生活。她说自己已经不适应国内的节奏,那种从心底涌出的笃定,让人既意外又佩服。B男当年孤傲寡言,考上北大医学部,毕业成了口腔医生,这些年在病患和同事之间打磨出开朗和幽默,成了群里人缘最好的人。还有C男,大学毕业就进了鹅厂,中途创业失败后回归,赶上行业风口,一步步做到高层,家有大别墅,儿女双全。相对的,也有人在同一段时间里被命运摁进泥里——G男曾是北京有房有车的通信公司中层,却因受贿入狱,家庭散裂;H女曾是金融专业的宠儿,却因婚姻断档失业,在政策冲击下失去工作,精神崩塌;I男的家境曾是同龄人羡慕的富足,父亲企业倒闭后,他急于翻身,沉迷高杠杆炒股和赌球,最终一地鸡毛。

这些轨迹摆在一起,才看得清一个现实:高考只是划定了一个下限,上限却由认知、定力、机缘和行动力一同决定。你可能在同一个起点上起跑,却在不同的拐弯处分道扬镳。有些人在做选择时,听得见内心的声音,哪怕放弃了别人眼中的优选,也能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稳;有些人习惯用短期利益来衡量一切,遇到挫折就急于翻盘,反而一步步滑向深坑;有些人守住底线,熬过低谷,也能在平淡中积累出意想不到的转机。命运的分水岭,并不总是惊天动地的事件,而是一次次不起眼的决定叠加出的结果。

我在反复咀嚼这些故事时,突然明白一个道理——人生不是“考完就完”的单行道,而是无数次“重考”的循环。只是后来的每一场“考试”,没有统一的题目和标准答案,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考什么、怎么考、值不值得继续。那些二十年后依旧过得不错的同学,几乎都有一个共性:不急于用别人的尺子丈量自己。他们有人在高薪的岗位上突然转行,有人在稳定的工作中找到细水长流的节奏,也有人在创业失败后果断止损重来。他们的眼睛不是盯着别人的山,而是注视着自己的脚下和远方。这种内在的安定感,让他们能承受波折,也能在顺境时不被虚荣冲昏头脑。相比之下,那些跌落谷底的人,往往在关键时刻被情绪裹挟,被短期诱惑蒙蔽,错把一时的选择当成唯一的翻身机会。

道理看似简单,却要在生活里一次次被印证才能真正刻进骨头里。高考二十年后再回望,我发现我们真正拼的,不是当年那场全省排名,而是之后漫长岁月里的认知升级、节奏把握、底线守护。认知决定你看多远,节奏决定你走多稳,底线决定你能不能重新开始。有人走得快却摔得重,有人走得慢却走得远,还有人绕了大圈才明白要回到出发点。这世上的起跑线从来不止一条,终点也不止一个,你跑的不是别人的赛道,而是自己的修行路。

明白这一点后,心里的那股紧绷慢慢松了下来。你会发现,不必急着追赶别人家孩子的证书,不必焦虑一时成绩的起伏,不必用别人的节奏绑架自己的生活。你会愿意在孩子犯错时看到他背后的勇气,在自己低谷时保留一点余裕,在面对诱惑时问一句“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”。高考是一次放榜,人生是无数次放榜,每一份榜单都由你自己出题、自己评卷。能把握的,不是别人如何看你,而是你是否真心认同当下的生活,并且有能力为之负责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《高考改变中国》(叶永烈著,人民日报出版社,2019年)——这本书不仅回顾了高考制度的历史变迁,还讲述了不同年代普通人因高考而改变命运的真实故事,能帮助人理解考试与人生选择之间的微妙关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