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你在教育上,是“穷人的思维”吗?
2025-08-15

人心里住着的那点穷念头,不改,就算换了房子换了车,日子也换不了根子。

小时候,村口的老槐树下,总有老人说些看似简单却藏着道理的话。他们讲的,不是大书本上的名词,不是官话里的漂亮句子,而是脚底板沾着泥土的真心话。那时我不懂,觉得他们说得慢,说得绕,有时甚至有点啰嗦。可等自己慢慢长大,看过人间冷暖,才发现,那些看似闲谈的句子,竟像种子一样,悄悄在心里发了芽。

我见过有的人家,日子已经不紧巴巴了,冰箱里总是满的,衣柜里挂满新衣,可一提到孩子读书,就还是那一套“学这个能不能赚钱”“那个学校就业率高”的算法。他们的眼睛里,只看得见眼前能抓住的那点利益,看不见十年、二十年后孩子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模样。这种急切像火一样,烧得自己慌张,也烧得孩子透不过气。

还见过一些家长,明明有时间陪伴孩子,却宁可抱着手机刷剧,或者一个人喝酒、抽烟,觉得那才是放松。等到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封闭、兴趣越来越单一时,他们才着急了,东奔西跑找补救的方法。可那时,孩子早就习惯了自己孤单地长大。

有一次,我路过一个书店,看到一对父子。父亲穿着工地上的工作服,脚上还有泥,手里捧着一本很薄的绘本,对儿子说:“爸爸不懂这些,但咱一起看看。”那一刻,我觉得那孩子的眼睛,是亮亮的。不是因为书,而是因为他看见了父亲的心。教育,从来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,而是心与心的相遇。

可现实中,我们常常忽略这些看似简单的真相。我们总是喜欢追逐那些标价很高的培训班,羡慕别人的孩子考上好学校,却不肯相信,陪伴、信任、耐心这些不花钱的东西,才是教育里最珍贵的部分。我们总是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某个特定的“成功模板”上,却忘了孩子也许生来就是另一种花,该在另一片土壤里开。

直到有一次,我读到《贫穷的本质》里的一句话:穷,不只是缺钱,更是思维的限制。那一刻,我好像明白了,很多人的教育困境,并不是物质的不足,而是心里那道看不见的围墙。穷人思维,不一定发生在真正穷的人身上,它可能住在任何人的心里——当我们只相信立竿见影的收获,当我们害怕长久的等待,当我们不愿意尝试简单的方法,当我们把孩子当作投资回报的项目时,我们就是在用穷人思维教育孩子。

我想起一位朋友的故事。她放弃了送孩子去重点班的机会,因为那里的学习方式对孩子的创造力是种压制。她选择了一个普通班,每天放学和孩子一起做饭、聊天、读书。起初,她也被质疑,被亲戚笑“你不怕耽误孩子?”可几年后,她的孩子兴趣广泛、表达流畅、自信从容。朋友说:“我不是不想让孩子有好成绩,而是我更想让他有好的人生。”

有些人会说,这种选择太理想化了,现实里做不到。可现实真的做不到吗?还是我们习惯了用最熟悉的路径去应对未知的未来?穷人思维最大的陷阱,就是它让我们相信,改变不可能,简单没用,未来不确定,所以我们只能守着眼前的一点安稳,不敢多看一步。

真正的顿悟,往往不在热闹的场合,而是在安静的时刻——当你突然发现,教育的根,不在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,而在于让他跑得久、跑得稳、跑得开心。我们要教会孩子的,不是如何在既定赛道上挤掉别人,而是如何在茫茫世界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。那条路,可能蜿蜒,可能没有捷径,但它通向的地方,是孩子的心安之处。

当你明白这一点,你就不会再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多了一个证书而焦虑,不会为了追赶短期的成绩而牺牲长期的兴趣。你会愿意坐下来,和孩子一起画一幅画、读一本闲书、聊一次梦想。你会在孩子犯错时,先看见他背后的尝试,而不是急着批评他的结果。你会相信,即便他的路比别人慢一些,他也会走出自己的风景。

最后我想说,穷人思维不是命中注定的,它可以被看见、被反思、被替换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在日常的选择里,一次次练习放下急功近利的心,一次次选择长远而耐心的方向。教育的路很长,不必争一时之快;孩子的心很软,值得你用温暖去雕琢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《贫穷的本质》(阿比吉特·班纳吉、埃斯特·迪弗洛著,中信出版社,2019年)——这本书深入研究了贫困背后的心理与结构性原因,对理解“穷人思维”有很大启发,也能帮助我们反思教育中的思维局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