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失业率居高不下,这个高薪行业竟然抱怨招人难……
2025-08-15

找工作要稳住心气,先学会服务人,门就在身边却常被忽略。

清晨六点,屋里还凉凉的,电水壶呼噜一声响,手机屏亮起一串招聘信息。失业率上新闻,家里人小声叹气,年轻人心里打鼓:书也读了、投也投了,怎么就不那么好找?看得见的大道总像隔着一道雾。说穿了,找工作这件事,不只是履历与岗位的碰面,更是心与势、道与术的对接。有人说,青年失业分四样:季节性的,像四时更替,农忙农闲;周期性的,像潮水涨落,经济冷暖;结构性的,是企业要的和学校教的不合拍;摩擦性的,是你找与它招没对上口。前两样,天时多一点,个人能做的有限;后两样,人事多一些,你我能挪一挪步子、学一学本事、换一换角度,就可能从“等机会”变成“造机会”。这几年,一条新路忽然热起来,叫“私域增长师”。有人说它是互联网行业里的一技之长,也有人把它看作“把人当人、把关系当关系”的经营之道。大公司在群里连连发招聘,三四线城市的店铺也在找人,像夜里灯一盏盏亮起来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再贵的流量也敌不过真诚的联系,再漂亮的广告也比不上用心的照顾。说到这,别急着叹气。稳住心气,端好这杯刚沏的茶,我们慢慢把里头的道与术,一段段捋清。

从大的势上看,岗位的迁徙就像河道改了弯。过去大家挤在平台流量口,如今许多企业开始把力气放回“自己的土里”——把顾客留在自家门口,搭群、建号、写文案、做服务,细细地经营一回头就看见的老朋友。于是,需求不是没了,而是换了门牌。你看,行业覆盖面宽了,电商、快消、服饰这些老江湖不用说,几乎各行各业都在摸索自己的“私域工夫”;城市也下沉了,北上广深之外,许多三四线城市的中小企业开始招人,门口的烘焙店、社区生鲜、地方茶馆、乡镇工厂,都在找会打理关系的人。缺口数字不好背,但“缺口越来越大、薪资不算低、成长看得见”这三句话,总归是真切的。有人统计过,最近几年私域相关岗位新增得很快,月薪过万并不稀罕,有的岗位还要到一万五往上。更妙的是,这条路对新人并不苛刻,应届生与两年内的职场新手占比很高。既要“会写”、也要“会聊”,既要懂工具、也要懂人情;这两条腿一齐走,脚下路就稳。你也许听过一些故事:有人从平台电商转过来,把老客户分层经营,一到母亲节就把蛋糕和鲜花搭成一对,前一天就卖空;有人回到小城开花店,先学先做,慢慢把私域粉丝养到几千,却做出一半的成交,客单价比公域高出一截;有人毕业就进私域代运营,替大品牌搭社群、做活动,创意往地上落,业务跟着涨,自己也被业务磨出了光。看起来风光,其实都离不开三件小事:认真,耐心,持续。认真把每一句话写到位,耐心把每一次回应做到底,持续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明天还想做。术是枝叶,道是根,根不稳,叶子再绿也禁不住一阵风。

讲到这儿,难免有人问:那我到底要练什么?练的不是花拳绣腿,而是“能用的功夫”。第一,文字的功夫。自我介绍三十秒写得像朋友敲门;朋友圈的节奏掌握得像呼吸,不急不躁;一对一的私信,不是“打扰了”,而是“看见你”的温度。第二,工具的功夫。企微、群组、表单、标签、数据看板,不只是会点,而是懂规则、能合规,像开车懂车道线,平稳地到达。第三,感同身受的功夫。删微率、回复率,都是纸上数;数的背后,是人心的“愿不愿意给你一次机会”。第四,洞察的功夫。你见过别人吃过什么亏?你能提前绕开吗?一问一答,像一组小公案。它们不吓人,却能照见你有没有把“人”放在第一位。说穿了,私域增长师不是“玩工具”的人,而是“用工具去成全一段关系”的人。工具是筷子,关系是饭,筷子再好,不夹菜也白搭。行业里常常说“降本增效”,往深里看,就是“把虚的热闹,换成真的好处”,把一次性的点击,换成反复愿意的信任。这门功课,不挑学历,不嫌出身,挑的是心性与恒心。你若把人当数字,人就把你当噪音;你若把人当人,数字就会回头。

真正的关口,往往不在外面,在我们的心里。焦虑像雾,越盯越厚;心一静,路就露出来。古人说,“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。找工作也一样。先定:把心里那股慌火按下去,不做无头苍蝇。你可以给自己三天,第一天只做一件事,把手上能用的平台、能学的课程收一收、理一理;第二天把目标行业的三十家企业名单列出来,从近处到远处,先看三四线家门口的,再看大城角落的;第三天写三份“能落地”的简历,分别主打文字、工具、数据,别一份里什么都想写全。再静:静不是不动,是在动里不乱。每天定时写十条朋友圈草稿,三条用于表达价值,三条用于提醒服务,三条用于生活气息,一条用于弱链接的问候;每天定时复盘十个私聊,不评判自己,只找一句可以写得更软一点的句子。再安:把饭吃好,把觉睡好,把身体里的力气养起来。身体没力,话里就没光。最后才是虑:此处的虑,不是多想,而是想明白。比如行业里说“用户分层”,你不必堆术语,你只要记住:把不同的人当成不同的人,老人家要慢一点,年轻人要新鲜一点,忙的人要一句话说到点上,闲的人要让他有地方聊天。这样做三周,你会忽然发现:回复的速度快了,删微的比例低了,陌生的气味淡了。顿悟并非天外来,不是忽然“仙气”一冒,而是某个晚上你端起水杯,心里明白“哦,原来我是在照顾人”。照顾人这三个字,一落心,问题就化开。求职的姿势,从“求人给我一个机会”,变成“请让我给你一个成全”。当这句话在心里落地,所有的技巧都变得温软。文案不再是“诱导”,而是“引导”;数据不再是“压力”,而是“证据”;工具不再是“障碍”,而是“桥梁”。你看,行业里那四个考问——自我介绍有没有趣、朋友圈发多少条合规合度、私信的删微率与回复率、你见过哪些坑——其实在问你一个字:诚。诚者,天地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你诚,别人就敢把信任交给你;你不诚,再多术也只是噪声。所谓私域,最私的不是“域”,最公的恰恰是“心”。

明白了这一层,路就好走了。接下来该做的,是把道与术绑在一起,像两股绳,扭成一根可用的力。第一,把“我能为谁创造什么”写成一句能出口的话。不是“我精通……”,而是“我能在三十天里,把您的老客户复购率抬到一个看得见的档位;如果做不到,我复盘给您看”。这句话,既有温度,也有边界。第二,把技能树种下来。文案是树冠,数据是枝干,工具是根须。每天一页“句子簿”,把你看见的好句子抄下来,换成自己的口气;每天一张“数据卡”,把当天的打开率、回复率、转化率记下来,写一句“我能如何微调”;每周一套“流程图”,把从加好友到成交的步骤画出来,争取减少一个多余动作。第三,把“结缘”当作正事来做。缘分不是等来的是做出来的。你可以主动帮助一家小店写一周文案,换一段真实的经历放进简历;你可以在行业群里回答三个问题,不要甩干货链接,而是讲你怎么做过、做砸过、又怎样改对了。真实的经历,是最好的敲门砖。第四,把期限安排清楚。三十天一小结,九十天一小成,一年一大步。小结看动作是否到位,小成看指标是否上台阶,大步看你是否能把方法教给别人。你把方法教出去,路就又宽了一层。最后,记得对“天时与地利”保持谦逊。季节性与周期性,有时会让人“运气不太好”;这时请你别急着否定自己,换个角度,把“求全职”先改成“求实战”,临时岗位、实习、兼职、项目制,哪怕是“以做代学”,只要不失正念,都是通向正式的桥。结构性与摩擦性的失业,确实可以用“学技能、找路径”来对冲;当你把自己训练到一个行业最缺的交叉点——能写、能聊、懂工具、懂人心——你就会发现:所谓机会,不过是准备与需要恰好握手的一刻。工作是养家活口的事,也是修心养性的事。把每一次对话,当成一次与人相遇的因缘;把每一段关系,当成一次“成全彼此”的功课。这样走下去,即便风雪偶至,你也会知道:心里有灯,脚下有路。

愿你不再被焦虑牵着走,愿你用温温的心、稳稳的手、明明的眼,去做那一件件具体的小事。哪怕外头风大,屋里水还要烧,饭还要做,字还要写,人还要好好对待。等到哪天你突然回头,或许会发现:门一直在身边,只是以前走得太急,没有看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
延伸书目推荐:菲利普·科特勒、凯文·莱恩·凯勒著,《营销管理(第15版)》,机械工业出版社,2016年。该书为市场营销领域经典教材,系统论述顾客价值、关系营销与整合营销传播,对理解“以人为本”的经营与私域运营的方法论颇有助益,可在各大图书馆与出版社官网检索到该版本的详细信息。